顶级网球选手和一流网球选手
在网球这个运动里,顶级选手和一流选手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打过网球或者看过网球比赛的人都知道,网球的发球手有两次发球机会。第一次发球失败了,还可以发第二次球。由于有两次机会,通常选手在第一次发球时会卯足了劲,发一个又快又刁钻的球,这样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能在接下来的对局中占据主动。如果第一次失败了,选手就进入第二次发球,这时如果再失败,他就直接丢分了,因此在二发时几乎所有的选手都会采用保守的发球方法,以求不丢分。
这样的安排让善于发球的网球选手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但是你如果看一看在过去三十年里网球比赛的成绩,就会发现很多发球突出的选手,只能获得短暂的胜利,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在整个运动生涯中一直保持好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天和朋友的一番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讲,一般媒体上只给出每个选手一发成功率是多少,二发成功率是多少,以及每一次的速度是多快,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大部分职业选手,其实在发球成功率上彼此相差不大,每一场比赛中的个人发挥的浮动,比他们彼此之间的那点数据差距大得多。
那真正有差距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看看那几位能够在网球历史上留名的超级选手——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还有他们之前的超级巨星桑普拉斯。他们的共通点在于,在第二次发球之后,他们还有一整套适用于二发的战术。
而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球选手,他们的共通点则是二发之后很容易陷入被动。换句话说,这些选手最擅长的基本只有一套战术,这套战术高度依赖于一发的成功。
不幸的是,一发成功后的战术,和二发成功后的战术必须是不同的。因为进入到二发的局面,往往无法造成压制性的优势。即便是顶级职业选手,一发的成功率也就是70%左右,那剩下的30%怎么打好?这才是天王级选手和一流选手之间的差距。
当今世界男子网球的顶端只有两个梯队,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是第一梯队,剩下所有的一流选手都只能算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的选手在和三位天王级选手比赛时,二发之后的得分率连50%都不到,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招发球不灵,后面就没什么办法了。
我把这种为二发之后的局面所制定的战术,叫做B计划。在很多体育比赛中,都需要有B计划。我经常打高尔夫球,打得多了以后就懂了一个道理,每一次击球前,就要想好了,如果落点没有落到预想的区域内,如何牺牲一次击球(一杆)来补救。事先想好B计划,即使在技术难以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成绩也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今天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做出计划,按照计划行事。很多人做计划的时候会把一套计划做得看似很完美。但是到了实施的时候,总会有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让计划无法顺利执行。这时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留有足够多的余量,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资源;另一个办法就是事先准备好B计划。
施里芬计划和曼施坦因计划
最严格执行计划的人,莫过于军人。军事计划常常是规划得最完备、最详细,执行得也是最坚决、最认真的。但是,如果等到计划实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计划会出问题,结果就会是灾难性的。这时,有没有B计划,就不是输一场球那么简单了。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军事计划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和曼施坦因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计划,它今天之所以有名,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作家芭芭拉∙塔尼曼的非虚构作品《八月战火》。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整本书都是围绕着施里芬计划展开的。
施里芬是德国一战前的参谋总长,他制定了一个重新树立德国欧洲地位的战争计划:先和西边的英法开战,用六周时间击溃法国,然后再向东击溃俄国。这个计划制定得非常周到而细致,考虑了几乎所有能考虑到的因素,即使不敢说天衣无缝,也是相当完善了。
按照施里芬的设想,由于俄国幅员广阔,军事动员速度非常缓慢,至少需要六周时间才能完成部队集结。这样一来,德国就可以利用这六周的时间全力对付西边的法国,等到西线战事结束,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部队调往东部,再全力对抗俄国。理论上,这个设想并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如何在六周内击败法国,施里芬受到他崇拜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启发,设计了这样一个战术:从侧翼往法军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从两个方向上完成对法军的合围歼灭。当年汉尼拔就是用这种战术在坎尼之战中全歼了罗马的有生力量。
这个楔子怎么打入呢,未来战线的左翼(南部)肯定不行,因为法国人在吃了普法战争的亏之后,在那里修筑了很多防御工事,因此只能从右翼(北部)想办法。
当时法国和德国东西接壤,双方的北边是中立国比利时,施里芬想往法军右翼打入一个楔子,就需要借道比利时。比利时当然不会轻易借道给德军,实际上德军需要武力占领比利时才能走这条路线。好在比利时的国防力量并不强,对德军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
然而,比利时后面站着英国,比利时的独立,本身就是通过当时英国首相巴麦尊爵士(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的外交努力实现的。比利时的中立国地位既得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认同,也得到英国的保护。那么,德军想借道比利时,就可能引来英国人参战。
当时施里芬其实想到了这个因素,他的考虑是,当时英国在全世界只有40万陆军,要维持一个幅员辽阔的日不落帝国,在比利时能够投入的兵力也就是10万人左右,如果德军右翼军力足够强大,英国人阻挡不了德军的步伐。
施里芬基本上把当时能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到了。但到了计划实施的时候,就出了问题。首先,施里芬本人在1906年就去世了,在一战中执行施里芬计划的是他的继任者小毛奇。
在与俄罗斯接壤的东线边境上,小毛奇不敢真的和俄国人唱空城计,不得不从有限的兵力中留出一部分防范俄国人。这样一来,德国在西线战场的兵力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接下来,英国人保卫比利时和帮助法国人的决心也超过了德国人的想象,英国投入到前线的兵力远比预计的要多。
尽管有这些不利之处,德国人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的,施里芬的楔子打进了法军之中,对法军大规模的战略合围也完成了。但这时问题又来了,当时还没有坦克这样的进攻武器,进攻比防守要吃亏。等到德国人突破法国人一道又一道的防线,达到巴黎郊区时,自己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没能完成快速歼灭法军的任务。
结果,原本计划打几个星期的战争,拖了好几年都没有结束。由于没有一个可行的B计划,德国人只好僵持在战场上,直到自己被战争拖垮。
20多年后,德国有了不一样的表现,在二战的开端,德军只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当时号称有着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这次德国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开战之前,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基本上就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然而1940年,一名德军军官在比利时境内意外迫降,盟军获得了黄色方案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显然无法实施了。
这时,德军高层开始审视一个之前不受重视的计划——一个下属集团军参谋长曼施坦因所制定的计划。高层认为,曼施坦因计划虽然有些冒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可能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曼施坦因计划就成为了德军的B计划。
根据曼施坦因的设想,德军进攻的突破口,应该是法国和比利时的衔接处阿登森林高地。要知道,森林山地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但正因为如此,英法在这个位置也没有设下什么防御。英法的主要防线,布置在法德边界和比利时防线上。盟军本以为万无一失,却没有想到在两个防御阵地的夹缝处,也就是阿登森林高地,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实际上,当时英法联军无论是在兵力数量还是坦克数量上,都占有优势,但在事态超出自己预期发展时,却没有相应的预案或者说B计划来应对,一时间可以说是无计可施。拥有B计划的德军和缺少了B计划的盟军,在二战前期的交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
总结
今天和大家聊网球和战争的两个故事,虽然两个领域似乎距离很远,但它们给我的启示是一致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那件事确实是自己重视的,就需要安排B计划。越是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B计划就要准备得更详尽。
这不仅仅是因为B计划在陷入不利局面时有改变局势的力量,实际上,准备B计划还有另一层意义:它会改变我们执行A计划时的心态。在存在B计划的情况下,我们执行A计划的心态也会更加稳定,这也会提高A计划的成功率。
本文作者:吴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