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会心理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去选择一本书

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自己?我们能多准确地认识自己?阅读《社会心理学》第一部分社会思维,从自我觉知、环境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阐述,让我们成为理想中那个优秀的自己。

02

为什么推荐《社会心理学》

读完这本书能学到什么?与别的书有什么不同?

看完《周处除三害》之后,为什么普通人被洗脑或者接触邪教之后,会做出无法理解的行为,这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03

《社会心理学》视频解读版

卡片阅读法,10分钟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04

《爱情心理学》思维导图及核心笔记

卡片阅读法学习一本书最高效的方式,十分钟掌握核心内容。

SPRING 2024

自我感觉要良好

我们的自我感觉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即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做舞台的中心,从而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例如,我们会高估我们惹人注意的程度。这种聚光灯效应意味着,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比如穿衣、发型、特殊的长相,别人通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忠告我们:“认识你自己。”但是我们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呢?你为什么会选择那所学校?你为什么要攻击室友?你为什么会爱上他?有时候我们知道原因,而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为什么。当问及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表现时,我们会做出看似合理的回答。然而,当原因有点微妙时,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我们会忽视一些重要因素,而夸大一些无关因素。


我们在做人生中的许多重大决定时,通常会考虑到未来的感受。和这个人结婚能一辈子都幸福吗?进入这个行业会有满意的工作吗?这次休假会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吗?抑或最后的结果更可能是离婚、失业和令人失望的假期?我们的直觉理论似乎是:我们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

如何评价自我

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 例如,从儿童期开始,我们可能会对那些我们在口头上尊敬和欣赏的人保持一种习惯的、自动的恐惧或厌恶。尽管可能外显态度改变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内隐态度就像老习惯一样,改变起来非常缓慢”。然而,通过重复练习来形成新的态度,新的习惯态度就能够代替旧的态度。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的偏见带来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见会导致婚姻不和、员工不满和讨价还价时的僵持局面。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离婚者把婚姻破裂的责任归罪于对方。或是经理把低业绩归咎于员工缺乏能力或不够卖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人们常说自己避免了自我服务偏见,但却认为别人持有这一偏见。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见。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

我们应该乐观还是悲观

乐观主义为人生预先假设了一条积极的道路。父母将他们的盲目乐观延伸到了孩子身上。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


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能够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能够听取批评也很重要。如果两个人分别各自给予对方同样消极的反馈,他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评论为真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好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一种常识。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大部分人通常持有大众的观点,所以当人们假设自己处于大众中时,自己是正确的。此外,我们偏爱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透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评判世界。


为什么人们会以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呢?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要求我们去注意、评价、回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就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我能很容易想到自己捡起衣服的画面,但我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看到衣服掉在地上没有捡起来的次数有多少。

要具备积极思维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抑郁或压抑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

无助的狗和抑郁的人都丧失了意志,被动顺从,甚至死气沉沉。人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的自我控制的“肌肉”来获得好处。通过每日练习、规律的学习和时间管理来练习自我控制的学生,在其他情境中(比如在实验室或在考试中)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你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里发展好你的自律,那它也将惠及生活中其他的领域。

如何理解失败

困难常常反映了社会环境的残酷,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种困难,就会使我们因为别人的困难和失败而责怪他人,甚至责怪我们对自己过于严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活中最大的失望和最高的成就,都源于我们对自己最高的期望。

环境带来的影响

每时每刻,我们的内心活动和由此发出的言语和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境以及我们给情境所带来的影响。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会觉得人们摔倒是因为他们笨拙,而不会觉得是因为他们被绊了一下。


我们会觉得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高兴,而不会觉得是他们装作友好。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认识自己的直觉

什么是直觉的力量呢?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日常生活并不取决于清醒的意图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它通过加工环境特征而起作用,并且不受意识和指导的控制。”当交通灯变为红色时,我们下意识便做出反应,踩下刹车。

当我们解释自己的经历和构建记忆时,我们的自动化直觉有时会出错,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些缺点。能力不足反而会助长过度自信倾向。别人眼中的我们比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要更加接近客观现实。个体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我们可以从对过度自信的研究中得到什么启发呢?一个启发是要对别人独断性的陈述保持谨慎。即便当人们看起来十分确信自己正确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错的。自信和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一致的关系。
有两种技巧可以成功地降低过度自信。一种是即时反馈。当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时候,该观点就开始看起来像是正确的了。因此,另一种降低过度自信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去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

人类心理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指导我们如何知觉和解释信息。我们通过信念的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释世界。这种现象很常见:球迷们总是认为裁判偏袒另一方。

我们天真的统计直觉以及对统计结果的恐惧,并不是建立在计算和推理的基础上,而是受易得性启发式判断所带来的情绪的影响。

认知错觉让我们不能客观

要在没有相关的地方看到相关很容易。

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人们很容易将随机事件知觉为对自己信念的支持。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会驱使赌徒不断下赌注,也令我们其余的人去干各种不可能之事。


掷骰子的人希望掷出小点时,出手相对轻柔,而希望掷出大点时,则出手相对较重。赌徒一旦赌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技术或预见力。如果输了就是“差一点就成了”或者“倒霉”。

自我预言会实现

我们的直觉信念抗拒现实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时直觉信念会引导我们按照能证明该信念的方式去行动。所以我们对他人的信念可能变成自我实现预言。

在近500篇已经发表的实验研究中,只有40%的案例显示老师的期望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成绩。低期望不会毁掉一个有能力的儿童,高期望也不会奇迹般地将一个留级生变成优秀的毕业生。人的本性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那些认为对手不合作的人很容易诱发对手的不合作。如果每一个团体都将其他团体视为攻击性的、怨恨的和报复性的,自然会招致其他团体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以自我防御,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延续的恶性循环。

在夫妻之间同样如此,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他们贬损并疏远伴侣。那些对伴侣的爱和接受抱有信心的人表现出较少的自我防御,与伴侣的关系也更亲密。爱的确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

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称为行为确证。

人们的智力水平和他们是否容易产生不同的思维偏差,这两者是不相关的。一个人可以非常聪明,但做决定的时候可能表现得异常糟糕。

言语是如何变为信念的

让一些大学生阅读有关某人的人格描述,然后对一个听众总结该描述,这个听众一开始就很明确地喜欢此人或者不喜欢此人。当听众喜欢此人时,这些学生会总结一个更积极的评价。说过好话以后,他们自己也会更喜欢此人。让他们回忆自己读过的内容,他们会记起比实际更多的积极描述。简而言之,我们似乎倾向于根据听众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且之后也会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

登门槛现象,与“行为决定态度”的理论一致,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条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现实的教训在于:在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应考虑一下随后会发生什么。

洗脑

对战俘洗脑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要求逐步升级的方法。狱卒们往往从一些细小的要求开始,然后逐渐提出一些更大的要求。“当一个囚犯被训练说出或者写出一件细小的事之后,紧接着就会被要求说出更重要的事情。”而且,战俘们通常被要求主动参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自我批评或者公开承认错误。一旦说出或写出一些东西,他们就会感到一种内在的需要,要使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一致。这种需要通常使他们感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这种“开始细小—逐步升级”的策略是登门槛效应的有效应用。

如何快速的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想用某种重要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洞察或灵感。有时候,我们需要行动,诸如开始写文章、打个电话或会见某人,即使我们不太喜欢这样做。

为了强化我们的信念,先行动对强化信念有很大的益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信仰如同爱情;如果我们将它们深藏于心,它就会枯萎消亡。如果我们将它们付诸行动,那它们就会茁壮成长。

社会心理学家认同一点:我们的行动影响我们的态度。存在两种思想和信念(“认知”)时,我们会感到紧张(“失调”),这种感觉是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

为了减少这种已被唤醒的不愉快,我们要经常调整我们的想法。认知失调理论假设,我们需要维持一致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这会促使我们采取一种能让我们的行为合理化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假设自己没有明确的动机,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并推测自己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能够最好地解释,当我们的行动公然驳斥我们已知的态度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当我们伤害了自己喜欢的人时,我们会觉得很不安。我们就会试图把对方看作笨蛋,以降低这种不安。自我知觉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当我们不确定自己的态度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给新邻居一杯糖,尽管我们也不确定是否喜欢他们,但我们的这种帮助行为导致我们推断出我们喜欢他们。

每种理论都只对某一种复杂的现实提供部分解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