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本人眼界,所有观点仅局限于本人所观所思,仅身处本双非工科专业。非本人专业如法学、医学、心理学等等专业我并不了解,但从同学们的描述里看我们状态差别并不很大。“大学生为什么不开心”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整个段落叙述难免啰嗦不全,还请海涵指正。
    全文字数4.2k,感谢您的耐心。

3月中旬,三联生活周刊推送了题为《为什么大学生不开心》的推文。深有体会,酝酿半个月,加以平常累积,将我所思所想给各位呈上给各位。刚好那段时间国家线出来,旁人聊天话题中询问考研话题的也愈加居多,话题愈加沉重。

大学评价体系迫使学生疲于奔命

大学越来越像工厂,院系像生产车间,表面上没有人磨洋工,全都自愿加班加点,就像一个小仓鼠一样

大学给他们带来惊喜太少,很多学生认为大学仍然是高中的延续

大学内部的评价系统和内卷是连在一起的,它迫使学生疲于奔命

——其评论区部分


愚将以四个角度与你分享、探讨

1、经济下行

三联生活周刊不少有关于对年轻人的爱情观察讨论——“恋爱降级”、“爱情平替”……从评论区及现象来看,都有共同原因:经济不景气、试错成本高、已经够累了

过去几年的疫情,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学历的提升、考公就业都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个背景下,稳定和高薪资成了更多人的选择。高年级的大学生们都在彷徨而又从众地寻找出路,往往学校的能提供的帮助却十分有限。大学前两年完全躺平,学校上只要要求你学分修够完全不会干(guan)涉(xin)我们是怎么想的,如何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规划。本科阶段即将结束,猛然发现简历毫无亮点,一边学校又在极力劝说就业/在本校提升学历另一边看着来招聘的都是哪些用人单位,又有怎样的待遇,多大的竞争,再而读研本是手段却渐渐变成目的。谈及,不禁心中一凉。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不变的是“最难就业季”。

应了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养活自己似乎也还是有路的,无论外卖还是兼职打杂,不至于在这个年代沦落街边要饭。但我们总是不满足于此——打住,让我们回忆中学时刻在脑子里的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总结,多言简意赅!

2、模式僵化

这其实就是另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内卷。内卷最关键不在“竞争”,竞争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只有一(几)条唯一正确的进路”。大到社会观念、人生路径,小到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学四年该怎么过。这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现方式定义的垄断、模式化,同时“另辟蹊径”的代价太大,个体渐渐同质化,从而达成了整个群体潜移默化的认知同化,大家都觉得“只能这样才好”,逐渐给自己制造“思想钢印”、对深重后果、脱离人流的恐惧。这才是造成内卷的根源。

 

模式僵化之一:失去了整体模式提升和革新的能力,只能在细节上进行精雕细琢。

参与其中的我们往往忘记了问自己“我们一定得这样吗”?!就似一些准备保研(推免)的同学,为了迎接一次随堂作业而诚惶诚恐——制度如此,亦是高考后的模式的延续。若不怀疑这是不是我想&必须走的路,被动带着卷,往往最后筋疲力尽,成为内卷之路的耗材/炮灰——于是,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让出口处那双筛选的大手获得更好用的零(niu)件(ma),却不能让自己更好地实现价值、过得更快乐,进而便是未老先衰。

同时制度如此规定,很是顺应刚从高考出来的新生们。学校评奖评优?要看绩点综测。“光荣榜”写着的推免风采?前提也还是绩点综测。我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诶不好意思不一定加综测绩点。诶这个比赛很锻炼能力诶!得了吧院里有些活动你参加了很容易得奖且加分一样,别瞎浪费自己精力。缺少评价体系的我们在被套入单一化的“优秀”标准中,维持着好看的数字,主动沉迷。

——内卷词源义来源《吴军·硅谷来信》

模式的僵化之二:环境中的我们不断地寻找模板

每个个体都处于永恒的恐慌和奔劳中。我们总说“高考上岸”、“考研上岸”、“考公上岸”……为什么每个阶段都需要追求“上岸”?难道我们总是在溺水吗?这个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汹涌澎湃的要淹死我们的“水”,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总拼命奔劳、提升自己在某个标准化衡量下的水平,是习得性的害怕自己在当下阶段的出口筛选中不合格、不达标、获得不了最好的资源,而这种深重的恐惧,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关键——因为大家都发自内心的相信,人生几乎只有这一种路,一旦在这条路上落后了,那么就是永恒的落后。而如果失去了在这条路上竞争的资格,更是如同宣判整个人生进入无底深渊。一些别人走过的道路成了模板,竟还被当成了唯一,于是人群挤破头地想复刻这条路

完美的闭环

当学生从大一大二过渡到大三大四,习得性的内卷与经济大环境挤压出来的畸形图式竟然还完美地形成了闭环:你考我也考,周围都这么说大家都这样,这就是必经之路。以大环境为前提的影响下,高年级的学生同质化竞争让低年级的学生越来越看不到丰富的生活与方式,失去了对大学的热情期待,继而盲动,主动投入熟悉的内卷狂潮。

当然,每个阶段的大学生有每个阶段的不快乐,大一大二算是一个阶段,大三大四又是另一个阶段的不快乐。每个阶段都可以再继续往下细分,有着不同的不快乐、郁闷、无奈。

大学生的出路越来越少。之前双选会问了一些单位的HR,他们表示招的本科生人数比研究生还多,很多研究生没必要招——除非一些很中坚的领域、研发等必须需要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人才支撑。由此可见读研的真正核心目的是在哪。同时HR还透露,其实很多本科生也没必要招,很多活找几个大专生随便培训就能上岗,关键要的钱还没这么多………

3、评价指标的单一化

每聊起这话题脑海里总浮现《小王子》这一片段:

大人们热爱数字。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他们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星顶有许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小孩对大人应该宽宏大量才是。

 

是吧,不得不说咱也是在主动地往这标准上面靠:(中学时)考了多少分啊?(大学时)绩点综测咋样啊?(就业了)薪资待遇如何呀?(择校)这学校就业率、毕业月薪如何呐……

不知不觉渐渐成了小说里描述的样子。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的确是应该了解的基本信息,也是生活中需要的参考。但是在追求单一指标过程中往往倒置手段和目的,陷入盲目攀比,忘却更重要的东西。

4、忘却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抛出这一个问题以及影视中梅贻琦校长的回答: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其实说实话,越审问自己,越觉得活得越不真实。不自觉地被牵着走。

其次,大学中常见的幸存者偏差,往往是洪流信息中那些“成功”的案例故事,无一例外的都是宣扬努力奋斗。无论是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还是学校、官媒所宣传。他们的方式可以模仿,但是路往往难以复刻。在《精英的傲慢》书中论述了“精英”们过度强化了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中的运气机遇环境等因素,并且还带有歧视地看待当初和自己一样处境现在却现在不如自己的人——那是你不够努力。真实的世界不只是努力,也不只是成功的假象。沉默的大多数依旧保持沉默。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大学生不开心》评论区

再而,由于上部分提及的评价体系的单一,大一时对于个性发展的评价无法有一个客观标准衡量,而投(献)身于学校现成的体系。另外一些如社团、学生干部等的环境、竞争,经历旁观过的懂的都懂。校园与社会脱节已不是一朝一夕,而身处其中的不少学生也不知不觉地麻醉于这被评价为象牙塔的地方。

 

——在B站评论区看到的网友给自己制定的通识教育

当然,谁也不是家里有矿,有些探索需要很大的时间、精力、资金成本。再读这篇推文的大部朋友应该也是和我一样的来自农村这些比较“底层”的阶层。实现所谓的阶层的上升,相比于那种放手一搏更具有责任和对家庭的回报。

关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思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齐家而平天下也。“四书之首”的《大学》,那时大学的定义和如今已完全不同。

 

——进入旧图最明显的地方——大学

回忆高中的政治教材:国家对内职能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教育的一作用——高等教育的作用:完成阶级的跃迁,打通向上阶级流通的通道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阶级的固化越来越严重,跃迁越来越困难。而使阶级跃迁成为可能的高校,开始变成精英者的专利。阶层固化的极端就是世界绝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包括土地空气海洋,成为他的个人财产——剩下的所有人想活下来就必须向其付费。当然大刘这只是科幻,但这思想实验也不无道理逻辑。

回头看现在国内的高等教育,的确使得一部分人的阶级跃迁容易了许多,从山区里走出的孩子获得了经济独立,走向更广袤的世界社会。而在高校里,学生要想提升自己,是真的比在校外、社会上容易许多:这里有很多思想活跃的同龄人一起寻找方向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和同龄人接触探讨的时间机会就远不如在校;在校内有很多大师可供咨询、帮助看清未来可能的方向,校内的很多老师都有相当多的阅历经历,远超我们所能想象,而他们都在学校里,相比在社会、单位里,更容易接触,没有利害关系,更容易交流————这也是我往往十分期待在学校的日子,放假时期待回学校的原因。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有位北京读书的同学,他表示刚上C语言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就早已经在刷题代码了,他愤慨还学个屁。很明显的资源不平衡,但是大学生的可塑之性给予了这种磨平差距的可能性——减缓两极分化。

再而大学和社会需求差距大的原因,请等待后面的推文。也是个非常大的话题。

仓促结尾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面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毛主席道出这载入史册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进入大学前清亮的眼神,越往后愈是混浊;八九点的太阳,却如此未老先衰!

路难走、饭碗少、只能埋头竞争,自有其苦难在,难以避免,只愿能有广厦千万间

但请不要忘记,我们一直有做一个divergent(分歧者)的权利,在那场麻醉游戏里要我们跋山涉水的时候,跳下独木桥,整个游戏突然破解,主角也从梦境中醒来

见识不多,多多指教!

部分想法来源:微信公众号漫士呓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