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温柔”的人,越难相处?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作者:林音lili、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为何会如此呢?
咨询中,我发现梨子总会在社交时戴上厚厚的面具。
她形容自己是个枯燥无味的人,没有梦想,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没有特别执着的事情,每天都过的很无趣。
她描绘不出那种身心苦不堪言的状态,也不知道能和谁诉说。
梨子怕别人觉得她无病呻吟,也觉得没人能懂自己的所思所想。
于是,她选择缩进了「温柔」的壳子里,与世隔绝。

我就是一个没啥性格的人。
温柔对梨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最为隐蔽,极为深度的自我防御。
很多时候,人的“温柔”是一种“情感钝化”心理机制,用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类关系。
除了遭遇一些人际创伤,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慢慢成型的。
其中,有两大原因:
一是,不匹配的家庭提供的过于理性、单一的心理环境。
温柔的人,一般天生共情力强,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
这样的“敏感性”让人内心丰富,能感知快乐和世界之美,但也有一大弊病:
能非常敏锐、快速接收不同人的不同情绪,为此需要心力处理,感到内耗。
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受难以得到“权威”理解,他们会觉得你“想太多”,不要“多愁善感”。

我的一位朋友小希就是如此。
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课间休息她看到有只小鸟躺在院里,奄奄一息。
她想找人帮忙,但大家都在玩耍,刚找到老师,上课铃声响了,她没敢打断。
等到下课,小鸟已没了气息,小希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小鸟。
从此,幼儿园成了一个伤心地,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她死活不肯进入学校。
小希受到很大冲击,知道原委后,父母并不理解她内心的愧疚:
只是一只鸟而已,又不是你杀了它。
小希非常失落:为什么你们无动于衷呢?那是一条生命。
父母更担忧于她“不太正常”,和其他小孩不一样,担心她不合群,劝慰她:
“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没有哭啊,他们不会为这点事伤心,你为什么那么敏感呢。”

感性的孩子,如果恰好遇到不匹配的,过于理性的父母和心理环境,那么在被权威包裹的巨大理性面前,ta的感性会显得非常“幼稚”,无助而弱小。
这样的规训,会让一个人误解自己丰富的想法、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慢慢丧失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真实感知和情感流动。
除此之外,“情感钝化”的第二个原因是:
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独特性的压制。
很多社会交往中,会有一种群体压迫感。
你不能穿的太突出,想法不能跟别人太不同,甚至连行为举止也要注意,担心他人异样的眼光。
于是内心越丰富的人,在社会适应中,内在冲突也会多很多。
例如,一位来访告诉我,她在陌生的环境里会非常难受,极度社恐。

当你意识到,别人理解不到你能感受的东西时,你会强烈地自我怀疑:
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我这样是不是不应该。
我这样是不是不受欢迎,无人喜欢。
就像小希,原本她认为,为一只鸟哀悼是件非常正常的事。
但在父母说“其他孩子都不这样”后,她感觉到,别人看待她的眼光变了。
即使那时她才5岁,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不同,生出了羞耻感。
这样的事多了,一个人也会开始变得理性,抑制自己的敏感,隐藏真实的面向。

不管是父母、朋友争吵,各种纷争,伤害....ta都显得云淡风轻。
温柔地回应:没关系。
内心深处的潜台词则是:我不在意了。
无法诉说的失望,难以表达的愤懑,千言万语都在一句“没关系”里。

如同梨子,在深入咨询之后,她不再掩饰自己童年被打压、被否定、被质疑的痛苦。
她表达,诉说,愤怒,沉默,痛哭,平复,然后.....慢慢和解,自我接纳。
她也开始重新联系,那些因为自己温柔的防御,而错过的人和事。
历经这样的过程,创伤才有机会被治愈,转化。
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和人建立真实的连接,充分发展自我,发挥自身潜能。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