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九一八事变和攻击长城,日本占领了我们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相当于日本领土的3.5倍。这沃野千里的大陆黑土地,是日本人自愚昧开化以来,从没敢想过的。如是,就开始着手向东北移民,以图永久占领。日本的移民,可不是我们古代迁移耕作的平民百姓,而是由军部实施,由日本退役或预备役军人组成的带武装的集团。计划用20年时间移民500万人,让日本人占到当地人口的十分之一,从而建立以日本人为社会上层的“日本秩序”。移民的土地,则是以没收、强夺并销毁地契等方式掠夺中国农民的土地。日本称为开拓团。而沦陷区的国人,只能在日军枪口下过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些开拓团,实际就是日军的据点和后勤基地,还能为消耗的日军提供兵源,实现他们以战养战的目的。此时的关东军在进攻黑龙江和长城后,已经元气大伤,无力挑衅,所以主要在东北搞移民和地方控制。
1934年10月,书生呆气的博古和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在领导团队中错误的排挤理性的毛泽东,打击务实的邓小平等一批干部,僵化的进行阵地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长征。
而日本人在中国,武的来不了,就来文的。1935年5月,又开始在河北挑事,指责中国军队破坏《塘沽协定》(见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伪满洲国和日本首相被刺)),用武力逼迫南京国民政府签署《何梅协定》,要求中国军队撤出河北,禁止一切反日活动,并撤换华北爱国不屈服的军政负责人 。接着就通过汉奸策动华北各省脱离中央政府实行“自治”,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史称华北事变。
长城抗战中一战成名的29军,借北平空虚,需要军队维持治安的时机,进驻北平天津一带。因为他们是西北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日本人觉得可以分化利用。而蒋介石觉得华北这么一大块地盘,不能白白让给日本人。所以阴差阳错的,让华北的心脏地带有了中国军队,这也是我们在华北最后的筹码!
早在1934年12月,借助伦敦海军裁军预备会议,日本海军部授意首席代表山本五十六扰乱会议进程,让会议毫无成果,趁机退出海军军备条约。随后开始肆无忌惮地扩充海军,怪兽终于挣脱了铁链!
1935年8月12日上午,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的三号人物)永田铁山在办公室内,被强行闯入的陆军中佐相泽三郎用刀砍死,将日本军方内的皇道派和统制派之争推到台前。
永田铁山被誉为日本陆军第一大脑,他提出的意见使日本建立国家动员体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开拓者,是九一八事变的幕后推动者。策划华北自治,也是他的指示。在日本陆军中极具影响力,同时也是统制派掌门人。
统制派就是日本圈子文化中的一个圈子,主张通过上而下的合法途径建立军部独裁。具体扩张计划是先占领中国,再对付美苏。由中高层军官组成,多为裕仁天皇的亲信小集团成员。
而另一圈子皇道派,主张通过武力政变方式,实行军部独裁。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对外扩张要先攻打苏联。由青壮派军官组成,大部分是贫民出身的底层军官。他们认为日本民生这么难,是天皇被官僚蛊惑,应该清君侧,打倒贵族和大资本家,实现天皇亲政。
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疯狂扩张的法西斯分子,差异只是在实现侵略目标的具体方法上。一个是高阶的,稳健些;一个是底层的,比较冒进大胆。但即便如此,两派人抓住机会就打压对方。永田铁山担任军务局长,有人事任免权。一上任就将皇道派的掌门人真崎甚三郎罢免,其他的则降职或外派,毫不手软,这才招来杀身之祸。
这点分歧,就能动用物理毁灭手段,只能说当时的日本人嗜杀成性。
统制派的掌门人被杀,随后引来更多针对的皇道派的打压。终于,在1936年2月26日1500多名日本皇道派士兵开始“清君侧”,就是“二二六兵变”。
包括日本内阁大臣(天皇的大秘书)、陆军教育总监、大藏大臣(相当于财长),一系列要员都给杀了。侍从长(掌管禁军)重伤后被救活,首相冈田启介戏剧性地逃过刺杀。作为最支持政党政治的西园寺公望,就是他们眼中官僚反动派的代表,但他是明治维新以来仅存的一位元老,享有很高的威望,领命刺杀的士兵最后没有下手。
刺杀财阀、官僚之后,兵变军官们向天皇提出了一揽子要求,就是他们称为昭和维新的内容。但他们还有个疏忽,此时才让平时来往密切的雍仁来东京。
雍仁是比裕仁小一岁的弟弟,相比沉默稳重的大哥,这个弟弟精力充沛,爱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比赛,被称为“体育王子”,在民间很受欢迎,自带流量,甚至出现让他接替裕仁皇位的呼声,思想上倾向皇道派的主张。可见,是一位让天皇不放心的弟弟。
而裕仁是什么态度呢?皇道派要求天皇亲政,这不是为天皇争取权力吗!但裕仁很清醒,没有根基的权力是抓不住的,最后自己会成为祖辈那样的傀儡(见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二)),而且被杀的都是他倚重的重臣。所以兵变爆发后,裕仁斥责他们“有伤国体的精华”,是“胡作非为”。刚开始陆军高层还处于观望状态,不想动手镇压。毕竟都是自己人,这几年打打杀杀,最后啥事没有的事例太多了。但裕仁态度坚决,特别是得知雍仁在这关键时候赶来东京,赶紧派人去拦截,以免和皇道派汇合,弄出第二个天皇出来,并一再催促军部动手镇压。
天皇的态度让一腔热血的皇道派兵官们阵脚大乱,如果继续对抗,就完全是乱兵……士气消沉后,很多士兵脱离了叛军,军官们最后被拘捕,二二六兵变就这样被解决。
上文提到的元老西园寺公望,他马上就要谢幕了,鉴于他之前的影响太大,这里要讲一讲。
明治维新时,日本有样学样,也想搞西方的内阁政治。但地方实力派的藩阀们,害怕内阁脱离掌控,就特别设计出“元老”这一凌驾内阁之上的组织。所谓元老,独立于政府之外、内阁之上,对内阁的任何决策都有权指手画脚。当然,元老也来自他们藩阀势力。
他们是处于半隐退状态的资深政治家,是政府的最高首脑。日本首相基本上由元老们轮流担任或推荐他们中意的人担任。重大事件发生时,是天皇的高级顾问,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始作俑者。
随着其他元老们老去,西园寺公望成了最后一个元老,1923-1936年的日本首相都是由他推荐的。元老们都有一个学习西方列强的初心,所以他们支持西方式的政党政治,这无意中成了压制军部急速膨胀的最后一道门。
但二二六兵变后,这道门也不大管用了。维持日本政治平衡的三方势力是军方,内阁文官和天皇,但平衡已经被打破。首先是军方统制派利用事变后的审判,将皇道派上上下下都清洗了一遍,再也无人和他们争吵了,军方力量得到集中和加强。而裕仁天皇通过统制派中的亲信军官(也叫军刀组,又一个小圈子)控制了军队,完成了中央集权,便将元老晾到一边。再加上西园寺公望当时已经86岁,精力不济,以他为代表的文官渐渐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裕仁天皇终于完成了他们家族一千年来没有实现的中央集权,带着这群一腔蛮勇的军人,驾驭日本这台战争机器,但他们拔掉了刹车装置,也去掉了保险装置,马力全开往前冲。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兵变的19名叛军领导人被判处死刑。后面,日本再也没有所谓的下克上现象了。所以有个厚黑的说法,下克上,都是裕仁在背后怂恿的。因为这些底层军官大多打着天皇的旗号,进行各种刺杀和挑战上级的行为,最后都没受到什么惩罚。等天皇的障碍被清除了,掌控了军队和国家权力,他就将口子一收,下克上现象就消失了。
皇道派发动兵变所追求的,军部独裁和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失败身死后,反而得以实现,简直是一个黑色的幽默!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政策,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全国所有人团结起来,不要内战,要一致抗日。同年,刚长征到陕北2个月的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提出不要“左”倾关门主义,要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由此掀起了广大学生和爱国人士的各种抗日救国活动。
在统一战线影响下,当时驻防西北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的主张。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了,这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国有限的战争资源,终于可以用来抵御日本侵略者。
而日本方面,在1936年6月,裕仁顺势推出了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准备的扩军计划《帝国国防方针》,并于8月7日,日本会议通过《国策基准》,确定了以全面进攻中国的大陆政策,以苏联为对手的北进政策,以美英为对手的南进政策为国策。至此,完成了国家组织上的改造和动员。
此时的国际局势风起云涌,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直接撕毁《凡尔赛和约》。而被一战打疼的英法,都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只是天天祷告德国赶快去攻击苏联。这使日本高层相信即使他们去攻占华北、华中甚至华南,西方列强也不会直接出面干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并利用共同的假想敌苏联,于1936年11月与德国结盟。
西安事变发生时,日本极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希望引起中国更大的内乱,最终在共产党的斡旋下,实现国共合作,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也趋于强硬。日本则加快了侵略步伐,参谋本部提出要对中国“给予致命的痛击”。随后根据《辛丑条约》而来的华北驻屯军得到大量增兵(见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四)),驻屯兵司令官升格为天皇直接任命,据《申报》刊载的《华北日驻军调查》显示:日军在半年的时间内,兵力1700余人激增至14000人以上。随着兵力的增多,日军气焰愈发嚣张,各级军士毫无顾忌的求战,堂而皇之在华北当地进行演习和模拟攻城,华北一时战争阴云密布。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未完待续)
参考:《日本史》《日本开拓团真相》《伪满洲国史新编》《论西园寺公望》《天皇制与近代日本政治》《日本近代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