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喜欢拿蓄水池出数学题,设定进水和排水速度,一边进水一边排水,要求计算装满或放空蓄水池所需的时间。

我们还喜欢把货币类比为水,把M1M2的比值称为“流动性”,把货币在主体间的转移称为“流量”,把增加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措施称为“放水”,减少供应量的措施称为“收水”,把资产超(未来净现流折现)预期的上涨称为“泡沫”,把名义市值的降低称为“缩水”。

蓄水池与货币在一起组成货币的蓄水池,或称“资金池”。

20101215日,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正面解读了“池子论”,形象地说明热钱如何在短期内吹大房地产、股市、大宗商品的价格泡沫,因此需要用某个“池子”来应对热钱的冲击。如果是外来的热钱,最容易想到的蓄水池是外汇储备,在2010年前后,确实外汇储备继续连年上升,周小川任职央行行长的2002-2013年期间从0.29万亿美元上涨到3.82万亿美元,上涨超10倍;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从1:8.27涨到了1:6.05。然而,或许是因为人员更迭的原因,2013年周小川央行行长卸任后,外汇蓄水池便不再扩容,外汇储备在2016年最低降至3.01万亿美元,到2023年末也仅有3.24万亿美元,汇率的上涨趋势也戛然而止,到2023年底为1:7.10

随着中国在2013年前后开始脱离美元体系,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货币溢出到各行各业。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股票市场的杠杆牛,上证指数从20146月底的2048点,到20156月的1年时间上涨到5178点,随后又在2个月内跌破3000点。股市当然不是蓄水池,买入股票的钱都进了卖出股票的人的口袋,是货币转移而不是货币蓄积,热钱一来就暴涨,热钱一走就暴跌,称为“击鼓传花”更为贴切。

股市暴涨暴跌结束后,倾注了大众全部热情的楼市进入新一轮更为猛烈的暴涨。以安居客杭州房价为例,每平米均价从20155月的1.60万元涨到20187月的2.92万元,3年时间上涨82%;新冠疫情开始后,又从20202月的2.56万元上涨到20227月的3.53万元,2年半时间上涨38%,虽然到2023年底又下跌至3.10万元。房地产显然也不是蓄水池,买房人的钱都进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的口袋,还会刺激银行放出更多热钱(贷款)。与股市的差别在于,房产由于具有使用价值,只会阴跌而不会暴跌。

大多数股票和房产长期来看是消费品而不是资产,并不能持续产生现金流,因此买房和炒股不一定能赚钱,但一定会极大地压缩非必选消费。作为买卖一一对应的双边市场,散户的炒股和炒房看上去是投资,其实是博弈,股市的真正受益者是发行并卖出股票的人,包括IPO、发行可转债和进行定增、配股的公司,房地产的真正受益者是建造并卖出房产的人,包括卖地和收税的各级政府

如何解释那些通过炒股和炒房实现获益的散户和个人呢?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黄金、比特币、古董、字画、名表、名酒等。

都知道共识具有价值,可以换成货币,那么共识价值究竟来源于哪?为什么随着一群人形成黄金有价值的共识,原本就已存在的黄金就会凭空变得有价值?如果价值能脱离劳动凭空产生,其结果就会使基于劳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或者说共识价值的来源正是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从现实社会中溢出。

以比特币为例。

比特币是不参与制造现金流量的,以传统会计准则计算的价值是0,其价值是随着参与者的加入、共识的扩大而产生的。参与者挖矿或购买比特币需要消耗货币,需要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换来货币,再使之转变为比特币。因此整体来看,比特币的价值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消耗现实中的货币换成的。比特币的数量越多,累计消耗的现实货币也就越多,交易价格上涨除了能体现共识价值的增加外,同时也体现了从现实社会向比特币圈子转换货币的意愿。现实社会结余的货币越多,参与者就越倾向于将其转换为比特币,币价就越高。

包含升值预期的比特币一定程度上可算是共产主义,参与者会因为想要赚取复利而选择压缩非必选消费,在形式上实现按需分配,即现实货币有节余的随时可以存入到比特币,同时需要使用现实货币的参与者也可以随时取现。实现比特币按需分配机制的约束条件,一是要现实社会要有货币节余,二是比特币要保持升值预期。不是比特币价格上涨使比特币参与者变得更富有,而是比特币参与者整体上产生越来越多的节余货币并投入到比特币市场,才使比特币价格上涨。

如果一个社会能越来越多地产生货币节余,那么来自比特币价格上涨的账面财富也并不具备改善现实生活的作用,毕竟从整体来看,无论比特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比例是多少,它都只会消耗现实货币,只会进行货币的转移,却从不产生新的可用于消费的货币。

同理,通过炒股和炒房产生的市值增量,也是通过全社会的货币节余产生的,整体来看并不能改善现实生活。按照金字塔原理,炒股和房价的整体收益约等于0,因为只要炒股还有收益,新股上市或再融资时的发行价就会上涨,上市公司分红回购的意愿就会下降;只要炒房还有收益,土地价格、税收、建材和人工就会涨价,最终抹平额外收益。股市和房市中最糟糕的情况,是在缺少货币节余的情况下,通过透支未来贷款接盘,从而使生活质量变差。

财务自由的意义在于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拒绝不想做的事,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用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获得保障,并通过压缩非必选消费使支出长期低于收入,长期产生货币节余时,他就在实质上获得自由(伊斯特林悖论)。巴菲特最值得羡慕的不是财产的不断升值,而是他能几十年孜孜不倦地沉迷学习和看财报。回看人类历史,奇迹都诞生于热爱(狂热),埃及人在沙漠堆金字塔,欧洲人在平原摆弄巨石阵,印尼土著在苏拉威西岛画了上万年壁画,我们的祖先也在敦煌凿了上千年莫高窟。

人生来自由,为了获得未来的投资收益而过度压缩当下的消费是自寻烦恼,注定无非改善生活。

想清楚这点后,我们能做的改善生活的最重要举措,是从一开始就像财务自由者那样设计生活,在满足必选消费的基础上,抛开货币回报地找到足够热爱的事并投入其中。

有想做的事就立即去做,有想见的人就立即去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