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要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祭祀先祖,寄托哀思;外出郊游,踏青赏花。
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则是生者的眷恋。
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快到清明节。往年这时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
清明的雨水浸湿了坟茔,狐狸兔子也随着气候转暖开始打窝。很多坟墓开始坍塌。
这时候去扫墓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祖先修葺、打扫居住环境。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冯友兰就曾说:
“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哀悼祭祀,知恩感恩。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敬一丹说:知道自己的来处,未来人生才有参照。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怀念亲人,寄托哀思;
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慎终追远,追根溯源。
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个怎样的人才不是虚度这一生。
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暮春之际,孔子曾带着几个弟子在沂水边聊人生谈理想。
有的弟子说想要当将军,有的弟子想要当外交官,有的弟子想当司仪。
只有曾点说:
“暮春时节,换上春服,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无常,一切都美好都将化为乌有。
春日短暂,人生百年,都不过是光阴一瞬。
既然人生终归寂灭,不如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清明已近暮春,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游玩何尝不是惜春。
借墓游春,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向死而生”。



清明时节,人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放风筝。
冬日难捱,人体内难免会有“郁郁之气”。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生发,正好适合出门散发纾解。
人们把灾病都写在风筝上,把风筝放飞后,便剪断牵线,任凭风把它们送走。
象征着所有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这便是“放郁”。
清明像是一个节点,一个告别悲伤,奔赴希望的节点。

后面,是祖先与坟茔,是感恩与继承;
前面,是春耕与播种,是未来与希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