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祭祀先祖,寄托哀思;外出郊游,踏青赏花。

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则是生者的眷恋。

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快到清明节。往年这时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

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

清明的雨水浸湿了坟茔,狐狸兔子也随着气候转暖开始打窝。很多坟墓开始坍塌。

这时候去扫墓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祖先修葺、打扫居住环境。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冯友兰就曾说:

“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01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作家张晓风说:
▏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对于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相机是脑海里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是手中的笔和纸,是墓碑上的时间和名字。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哀悼祭祀,知恩感恩。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敬一丹说:知道自己的来处,未来人生才有参照。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怀念亲人,寄托哀思;

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慎终追远,追根溯源。

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思考着做一个怎样的人才不是虚度这一生。

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暮春之际,孔子曾带着几个弟子在沂水边聊人生谈理想。

有的弟子说想要当将军,有的弟子想要当外交官,有的弟子想当司仪。

只有曾点说:

“暮春时节,换上春服,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无常,一切都美好都将化为乌有。

春日短暂,人生百年,都不过是光阴一瞬。

既然人生终归寂灭,不如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02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清明已近暮春,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游玩何尝不是惜春。

借墓游春,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向死而生”。

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03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有人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清明时节,人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放风筝。

冬日难捱,人体内难免会有“郁郁之气”。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生发,正好适合出门散发纾解。

人们把灾病都写在风筝上,把风筝放飞后,便剪断牵线,任凭风把它们送走。

象征着所有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这便是“放郁”。

清明像是一个节点,一个告别悲伤,奔赴希望的节点。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自古爱恨离别苦,人有悲欢离合。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后面,是祖先与坟茔,是感恩与继承;

前面,是春耕与播种,是未来与希望。

在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时代,许多普通人,但因为一些选择,一些坚持,却如星光照亮过世界。
有人说,当一颗星星陨落,地上的人们只能为这颗星星点灯,无能为力。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念念清明,念念不忘记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清明,爱所有我爱着的、爱过的人。在清明时节,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慎终追远,且惜春光。
(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