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为何能成为李白的偶像?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会稽郡,与京师丹阳是双峰并峙的两大都会,其地位和影响恰如现在的上海和北京。
那个主导了“淝水之战”的东晋太守谢安,出仕前便隐居于此地东山。
东山坐落在曹娥江畔,是谢安的栖隐之地,也是他东山再起、兼济天下之所。
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谢安是李白的人生偶像,他的立身行世,精神气度,对李白的人格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隐居庐山,这段遭遇让他想起偶像在东山修生养息的经历,因此放声高歌:“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那么,让诗仙顶礼膜拜的谢安,究竟有着怎样的闪光点呢?

活学活用的“教育家”

谢安是东晋中兴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在40岁以前,他却一直隐迹东山,寄情山水。朝廷几次命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
有人说谢安这种做法是待价而沽,并非真心要做隐士。因此后来他刚出来做官的时候,还被人讥讽过。
谢安
然而,在我看来,他出仕是迫于无奈,隐居是出于真心,这从一个小故事里就能看出来。
有一次,支道林、许询、谢安等在王濛家聚会,这些都是当时玄谈名士。
谢安提议说:“今天是名彦聚会,光阴无可挽留,这样的盛会也难常有,不如大家畅所欲言,抒发情怀。”于是大家围绕《庄子·渔父篇》展开讨论。
支道林先讲,说了七百多句,叙述精美,才思出众,大家都纷纷点赞。
最后轮到谢安,却作了万余言的宣讲,才智超凡,俊雅飘逸,惊服众人,一向高傲的支道林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渔父篇》的主题是“持守其真,还归自然”,谢安洋洋万言,可见其深得隐逸真味。他的真隐已融入骨子里。
谢安隐居东山近三十年,也不光是跟文友们谈天说地,他还担负着教育子侄的重任。
东山景区内的谢安像
谢安的兄弟都在外面当官,家里的孩子都留给谢安照顾和教育。
对于这个任务,谢安完成得很出色,在他的教育下,不仅出了才女谢道韫,更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庄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
谢安这个老师,一点儿也不古板,而是讲究活学活用,善于引导。
有一次上课时下起了雪,谢安即景生情,问众子弟:“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对此大加赞赏。这就是著名的咏絮才的典故。
又有一次聚会,谢安问众人《诗经》中哪句诗最好。
谢玄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诗,谢安担心谢玄沉迷其中,也不点破,但特意正面引导,说《诗经》中最具雅人深致的诗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这句诗大意是有宏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及时宣告,讲述的是治国之道。
谢安特意拈出这两句,既是寓教于乐,也是引导谢玄要立志高远,心怀天下。

东山再起的无奈

谢安年轻时一直不肯出来做官,为何到了不惑之年,却东山再起?
除了时势需要外,真正的原因是为振兴门户的不得已而为之。
东晋朝廷,外重内轻,若要门户显贵,侧身甲胄,必须有方镇之任,手握兵权。
东晋初年,朝中势力最大的要属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兄弟等王氏一族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州镇。
谢氏是儒官出身,属于新出门户,和琅琊王氏实力相差悬殊。
咸康八年(342),谢安与弟弟谢万从会稽到建康(今南京),途中路过吴郡。当时的吴郡太守王恬,是王导次子。
谢万提出要去拜访王恬,谢安执意不肯,说只怕他不会理我们,何必自讨没趣。
谢万不信邪,独自前往,王恬只礼节性地见了一面转身就走了。
谢万还以为他要去准备一下隆重地招待自己。
谁知王恬自行洗头发去了,过了半天才出来,还披头散发坐在胡床上晒头发,神气傲慢,根本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
谢万自讨没趣,悻悻回到船上。谢安料事如神,问他:“王恬没搭理你吧?”谢万无言以对,只能叹气。
谢氏的崛起,始于谢尚。
谢尚是谢安的堂兄,靠军功一步步往上走,永和二年(346),谢尚由江州刺史出镇军事地位突出的豫州,前后长达12年,并多次协同北伐,颇有功绩,对家族之地位影响巨大。
谢安之所以能屡违朝命高卧东山,也是因为堂兄这个靠山够硬。
东晋门阀政治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州镇世袭世领,只要家族门阀不衰,多数是兄终弟及。
升平元年(357),谢尚病逝,豫州之任就由谢奕(谢安长兄)继任。
谢奕死后,豫州之任又交到了谢安的弟弟谢万手上。谢万颇有干才,但器量不大,情商不高。
谢万北伐,谢安不放心,就随行辅佐弟弟。
他让谢万抚慰士众,以悦人心,谢万嘴上答应了,但是召集诸将之后,却拿着铁如意指着他们说“诸君皆是劲卒”,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若不是谢安收买人心,败军之时谢万早被帐下将士杀掉了。
谢万的失败也很有戏剧性,当时他本是出兵许昌,配合郗昙攻打前燕,行军途中郗昙因为生病退还彭城。
谢万误以为是敌军,随即下令南撤,导致全军溃乱,他则狼狈单归。
因为北伐不利,谢万被废,谢氏痛失十余年苦苦经营的豫州,不再有方伯之任,更面临家族衰败之厄。
为保门阀地位于不衰,无奈之下,谢安不得不东山再起。
他从桓温的征西府司马(参谋长)干起,短短十余年便位极人臣。
除了因为谢安才干过人外,也和当时时局变幻和乱世机遇有关。
当时朝廷最有势力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昱,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后来的简文帝,朝廷实际的掌权者;
另一个是桓温,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南康公主的丈夫,他是阃外权臣,荆州都督。
桓温以西伐巴蜀平定成汉而名动朝野,成为占据荆州的藩镇权臣,并通过几次北伐不断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
桓温有识人之明,亦有容人之量,丝毫没有官架子。
谢安在他手下做司马的时候,有一天,桓温去看他,大约是午睡刚醒,谢安还在梳头。
见领导到访,谢安忙要穿正装接待,却被桓温制止,两人坐下来一聊就是一下午。
回去后桓温还跟秘书说,你们见过像谢安这样的人才吗?
谢安到中央的第一个官职是侍中,有点类似中央书记处书记,如果一把手强硬,那是能进常委班子的。
如南朝的时候,都是皇帝说了算,侍中就成了宰相,连作为秘书的中书舍人都能成为权倾朝野的“二号首长”。
但是东晋皇权不振,这个位置就比较尴尬。
所以他很快又兼了组织部长(吏部尚书)、禁军统领(中护军),与王彪之(王羲之堂弟)共掌朝政。
临危不乱的胆色咸安二年(372),简文帝司马昱死了。
他和桓温斗了一辈子,斗出了复杂的感情,可以说亦敌亦友。
死前,他写下诏书,让桓温辅佐少主,还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意思是行就辅佐他,不行就取代他。
侍中王坦之看后大怒,手持诏书入内,当着司马昱的面将其撕毁,还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又怎能由得陛下你独断独行!
司马昱无言以对,只得将诏书修改为让桓温辅政,代而取之的话就不提了。桓温对此很不满意,于是驱兵直抵京城建康,想要搞事情。
桓温在新亭(现南京雨花台一带)摆下鸿门宴,请谢安与王坦之来吃饭,伏兵密室,欲以摔杯为号,伺机除掉他们。
王坦之吓得胆战心惊,问谢安怎么办。
谢安临危不乱,跟他说:“晋阼存亡,在此一行。”
到了新亭,王坦之吓得两股战栗,面容失色,谢安却神色自若,还用洛阳官话吟咏诗歌。
接着,他又对当年的老上司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桓公你在壁间藏着这么多士卒是要干什么呢?”
桓温被谢安的胆色折服,虽被当面拆穿阴谋,也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命士兵退下,又说这只是自卫而已。鸿门宴变成了叙旧宴,瞬间化干戈于无形。
桓温在建康只呆了十几天,忽染疾疫,于是回家养病去了。
他的病日渐沉重,但野心不死,听从谋士建议,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为禅让做最后准备。
谢安知道桓温病重,故意拖延,将加锡诏书改了又改。
撰九锡文的是吏部郎袁宏,也算是文坛健将,他对自己的文章相当自信,忍不住质问谢安,我的文章已经写得相当好了,为什么还要改来改去?
谢安笑笑说,加九锡是大事,发文怎么可以这么草率,一定要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一篇文章拖了将近半年,把一代枭雄桓温活活拖死了,再次化危机于无形。
抗衡桓温为谢安赢得了政治声誉,淝水之战则使他和谢氏家族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早已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
淝水之战
谢安作为这场战役的领导者,功勋卓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从容镇定。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的苻坚带领80万大军出兵伐晋。
当时军情危急,京城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等率兵8万前去抵御。
作为前锋主将的谢玄心里没底,出兵前夕,特意找到叔叔谢安咨问破敌之策,但是谢安只和他说了四个字:“已别有旨。”
具体什么安排他没有说,谢玄不敢再问。
但他不甘心,又派好友张玄去咨询。谢安却先召集亲友聚会,然后与张玄下棋赌别墅。
原本张玄的棋艺比谢安高,因为心事重重影响发挥,最后反而被谢安赢走了一套别墅。
谢安又转手将别墅送给了外甥羊曼,仍然什么都没有交代。
下完棋赢了别墅,谢安就游山玩水去了,直到晚上才回来调兵遣将。
帅才固然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还能像他这样镇定从容,足以让前方将士充满信心。
淝水之战地形图
桓冲是桓温的弟弟,当时西北战区司令、荆州都督,是最有军事实力的藩镇权臣。
淝水之战前夕,桓冲吃过苻坚的败仗,因此心有余悸。
面对前秦80万大军南下,桓冲是不看好这场战争的。
大军压境,他虽与谢安有些过节,但是仍然表现了一个军人的气度,担心京师空虚,特意派出其随身精兵三千,入卫京师。
但谢安却拒绝了桓冲的一片好意。
桓冲对此是既惊且忧,对左右说,谢安有政治才能,却缺乏军事谋略,只怕我们要等着被消灭了。
捷报传来的时候,桓冲正在打猎,看到书信,他又欣慰又嫉妒,更多的则是羞愧。
听说桓冲因为这个消息脑溢血死了。
胜利的消息传到谢安这里时,他正和客人下棋,也不多话,倒是客人忍不住,问他战况如何,谢安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儿辈已破贼。”
虽然表面上努力维持平静,但谢安内心是狂喜的,这不,刚下完棋回房间,就因为太激动以致把鞋跟都踢断了。
其实,谢安的镇定从容,早在东山隐居之时就已体现出来。
有一次,他与朋友们出海泛舟,突遭风浪袭击,同行的人都惊慌失措,要求马上返航。谢安却了无惧色,吟啸不言。
船老大见谢安兴致很高,就继续前行。后来风浪转急,众人更是骚动不安,不敢就座。
谢安缓缓说道:你们这样慌乱,最后大家都回不去。大家这才安静下来,最后当然是平安返航。

李白敬仰的东山精神

谢安的官越做越大,但他对东山的怀念却始终不渝。
身处高位,所受的压力普通人是无法想象的,谢安一直想着能早点退休,重回东山隐居。
因为怀念东山的日子,他特意在住处土山上按照东山的建筑格局,造了别墅和亭台馆阁,并也称之为东山。
谢安墓甬道石牌坊
晚年的谢安急流勇退,特意准备了船只,启程归隐东山。惜天不假年,于途中病逝。
谢安与东山,最终还是错过了,但他在东山留下的印痕,却已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精神。
谢安的东山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心怀天下的民族精神,表现为虽处衡门仍关心时局;
二是镇定从容的政治气度,表现为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几度挽救东晋危亡于既倒;
三是风雅有度的人格魅力,表现为隐逸林泉,不恋权势。
他的高卧东山,优游山水之乐,已成为后世士大夫生活艺术化的缩影,竞相追随仿效的对象。
南京王导谢安纪念馆里的来燕堂
李白为何视谢安为偶像?
因为他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和对仕途的追求,正好与谢安的人生经历和仕隐精神相契。
再看那夕阳中的东山和东山湖,余晖中带着几分神秘,苍翠中带着几分厚重!当年的先贤,让后人悠然神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