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那么恨洋人?甚至同时挑战11国?搁你你也恨

英法联军火攻圆明园

慈禧太后还没掌权就见识到了洋人的厉害。

那时她还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还是懿贵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国节节败退,朝廷十分依赖的僧格林沁骑兵团在京郊八里桥血战中全军覆没,这是大清最后一支生力军。她只能跟随老公咸丰皇帝一块“木兰秋狝”,逃往热河,名曰避暑,实为避难。而北京在皇帝走后,陷入劫难,“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留下千古遗憾。

事态的平息全凭留在北京恭亲王奕訢,经过与洋人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稳定局势,签订和约,结果不外是割地赔款。此时,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懿贵妃串通恭亲王奕訢掌握了大权,处死咸丰皇帝临死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强势上位,从此,中国处在了这位强势的慈禧太后掌控之中,时间将近半个世纪!

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

慈禧太后对内之胜率,恐怕超过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妇女,仅次于武则天。和他对阵的男子,都是那个时代最强悍的代表,从早期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恭亲王奕訢、中兴名臣曾李左张一直到后期的荣禄、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无一不是恭恭敬敬匍匐在她的脚下,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可以说,她征服了所有中国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朝廷命官还是市井小民,不管是国家栋梁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还是国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一律在慈禧太后面前完败。但有一样,她对洋人毫无办法。

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攻圆明园,中国几乎一路走在丧权辱国的不归路上,一直被英美列强骑在脖子上。慈禧太后掌权后十几年,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英国人从西南入侵西藏和云南,法国从越南入侵广西,俄国从西北入侵新疆,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跟着分一杯羹,侵占琉球,威胁台湾。好不容易取得对法国人镇南关大捷,逼得茹费理内阁倒台,却是昙花一现,大清国仍然是漆黑一片,在对洋人的对峙中占不到便宜。

屡战屡败的清政府只好不断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必须改革图新,洋务运动在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的领导下轰轰烈烈搞了几十年,似乎成效不错,工业水平也上来了,科学技术也提升了,北洋水师也建立起来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缩短了。但真正到了检验改革成果的时候,一切全部归零,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不仅北洋水师被成建制地消灭,还赔了2亿两白银,宝岛台湾被日本割走,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收回!

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慈禧太后极为郁闷,她手下那些在剿匪战役中百战百胜的封疆大吏像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一到洋人前面就矮了三分,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让清流派骂得狗血喷头,忧郁而死;李鸿章直接领导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面溃败,最终在刘公岛被全部歼灭!

洋务运动让中国加速近代化

如果这只是因为国仇的原因,慈禧太后还能忍,最要命的是洋人居然想把大权从她手里夺走,交给光绪皇帝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年轻鲁莽的家伙!是可忍孰不可忍?慈禧太后守寡半辈子,一没兴趣爱好可消遣,二没闺蜜朋友可谈心,三没远大理想可怡情,四没感情生活可依靠,她几十年来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权力!就是这么点爱好,洋人也要管,也要拿走,这不是赤裸裸干涉我国内政嘛!

慈禧老太后动了杀机。

早先她和光绪皇帝的感情还是不错的,光绪慢慢在成长,很孝顺,也很好学,于是慈禧太后很放心地让他亲政,把大权还给他。但掌握了权力的光绪皇帝很快体现出了他不成熟和莽撞的一面,好好的戊戌变法让他搞砸,甚至对康有为围园杀后的阴谋毫无觉察。慈禧太后大怒,决定重掌大权,三度垂帘。

《走向共和》里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第一次她垂帘听政的时候只有26岁,儿子同治皇帝刚刚即位,只有6岁,她需要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第二次垂帘是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后,慈禧太后选了自己的侄子兼外甥光绪皇帝,他比同治皇帝即位时更小,只有5岁;第三次就是戊戌变法之后,她让光绪皇帝退居幕后,自己走上台前。

没想到,这一举措引发了巨大的国际争端:列强纷纷表示不认可,敦请她把大权还给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感到空前的孤独,一直以来支持她的朝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中立派,以荣禄、庆王奕劻、首相李鸿章为代表,不反对慈禧太后掌权,可更不反对光绪皇帝掌权;另一派是“交权派”,支持她交权。

但“交权派”的思路可没那么简单,他们的确主张慈禧太后像洋人说的,把大权交出。可接下来接替老太后的掌权的并不是光绪皇帝,还是他们自己!这一派也可以称为“阴谋派”,以端郡王载漪和庄亲王载勋为代表。端王载漪之所有对此事如此热心,是因为他认为在此事中他可以大捞一把: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不满,动了换人的念头,立了“大阿哥”溥儁,而端王载漪正是大阿哥的生父。

晚清重臣李鸿章

端王的如意算盘很简单,分成三部走:

第一步,自己的儿子大阿哥溥儁取代光绪皇帝,成为大清国的九五之尊——这既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第二步,儿子掌了权,就等于自己掌了权,然后把慈禧太后架空或弄死。

第三步,自己成为大清帝国的太上皇,高踞权力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端王载漪的梦想

当然,端王的计划能否得逞,取决于两派势力。一派是明的敌人,即洋人,洋人要求慈禧太后交权,但不是交给什么大阿哥,而是光绪皇帝,所以端王一党对洋人恨之入骨;另一派是暗的敌人,即慈禧太后,端王的花花肠子在玩了一辈子政治的老太后面前,几乎是透明的,端王也知道慈禧太后不会放任大权旁落,所以早防着她了,所以才有上位之后干掉老太太的计划——但无论如何,端王党和慈禧太后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洋人,所以这两派才亲密无间地联合起来:端王表现出慈禧太后的无限忠诚,而慈禧太后则对端王一党赞赏有加。

另外说一下,端王这个爵位竟然也是个奇葩的产物:本来慈禧太后是下旨让载漪晋封瑞郡王的,但由于一时疏忽,在诏书中把“瑞郡王”写成“端郡王”了,从此载漪只好’端“着,因为他不能告诉慈禧太后:白字先生,您写错字了,麻烦给我改回”瑞郡王”吧——除非他不要脑袋了。

庚子祸首之一的端郡王载漪

端王在慈禧太后的有限信任下掌权之后,伙同他的党羽庄王载勋、大学士徐桐、军机大臣刚毅以及地方督抚毓贤等,放任义和团控制北方,大杀洋人,在北中国掀起血雨腥风,刚刚见到点文明曙光的大清国又重回无边的黑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慈禧太后和端王支持义和团,对列强使节和西方文明进行毁灭性打击,列强为保卫自己的使节和侨民,组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激愤之下同时对撼11国列强。然而,在封建迷信和先进枪炮的对峙中,义和团被打成了筛子,荣禄苦心经营的新建陆军被洋人的炮火夷为平地,只剩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没受到什么损失。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对患难母子,不得不踏上逃难之旅——慈禧太后恐怕也没想到与洋人对抗的恶果如此严重,26岁时亡命热河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不想这次逃得更远,远到西北的西安,而且一路缺衣少食,一度和叫花子差不多。

八国联军侵华

被列强彻底打服的慈禧太后只好认怂,委托庆王奕劻和李鸿章和洋人周旋——就像当年老公逃往热河时委托小叔子奕訢留在北京和洋人谈判一样。要说李鸿章再是谈判天才,居然在洋人的嘴里硬是把老太后的命给救了回来,而且洋人不再提还政光绪皇帝的要求!绕来绕去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早知今日,洋人又何以当初呢!只是老大中国再度被重击,几乎爬不起来,连本带利的庚子赔款直到大清国灭亡也没还清,还要后续的北洋政府代还。

庆王奕劻和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字现场

不过,那时的当事人慈禧太后、李鸿章和袁世凯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不知九泉之下的老太后是否还记得她和洋人的交权纠纷引发的那一场大战,几乎把中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