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品行端正,举止大方,一到贾府就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尊敬,很快就与湘云建立了良好关系,宝玉也对她倾慕有加。唯独黛玉对宝钗有些微不忿,保持着淡淡的态度,礼貌相待,既不主动也不拒绝。宝钗却对此毫不觉察,她对黛玉十分热情,时常展现二人之间亲密的情谊。

在第八回中,宝钗的旧病再次发作,宝玉率先前去探望,随后黛玉也来到,二人在薛姨妈处共进晚餐,品尝美酒。期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劝阻宝玉饮酒,引起了黛玉的不满。宝钗忍不住笑着捏了一下黛玉的脸颊,说道:“这位林黛玉,让人既心生爱意又感到烦恼。”宝钗的举动和言辞都流露出一种特别亲密的氛围,显然,她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尚未达到那种深入的境地。

到了二十七回的“滴翠亭”一节,正值芒种节,大观园内的姐妹们欢天喜地地举行“祭花神”活动。因黛玉前晚未能参加怡红院的聚会,睡眠不佳,导致起床较晚,其他姐妹找不到她时,迎春责备道:“林妹妹怎么不见?这懒丫头!这时候还在睡觉?”宝钗立即表示:“你们等着,我去找她。”随后,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后,宝钗为了逃避,高声呼喊:“林黛玉,你躲到哪里去了?”从宝钗起床时想要“逗弄”黛玉开始,再到她假装与黛玉追逐玩耍,她内心都渴望展现与黛玉亲密无间的一面。

宝钗渴望得到黛玉的认可,希望成为大观园中黛玉最亲密的朋友。尽管黛玉对宝钗一直持有排斥态度,甚至没有什么好感,但宝钗终于等到了机会,她努力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当刘姥姥第二次踏入贾府,贾母举办盛大宴会于大观园时,黛玉在行酒令中不经意地引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诗句,引起了宝钗的注意。宝钗看着黛玉,但后者却专心于回避,担心受罚,对宝钗漠不关心。

第二天早饭后,宝钗将黛玉召至蘅芜苑,开玩笑地说:“跪下,我要审问你。”黛玉依然一头雾水,宝钗便以调侃的口吻说道:“你这位家中仙子!你这位深居简出的姑娘!究竟说了些什么?坦率告诉我吧。”黛玉依旧无法回想起,宝钗便停止了戏耍,直截了当地询问:“昨晚玩酒令时,你说了什么?”黛玉这时才想起那些话是她和宝玉私下阅读书籍时所得,怎能在众人面前言说呢?明白宝钗私下告诉她这些话不宜公开,黛玉内心感到一丝温暖,这展示了姐姐对妹妹的关怀和教导。

宝钗不仅想避免黛玉受责备,还希望她认识到错误。因此,黛玉后来说:“你平日待人,确实非常出色……我今年十五岁了,却没有像你那天对我说的那样教导我。”然而,宝钗谦虚地表示:“你认为我是谁?我也曾淘气过。七八岁时也犯过错。”在第四回中,宝钗的父亲“疼爱她,让她读书识字”,然而父亲逝世后,哥哥薛蟪只知玩乐惹祸,家业日渐没落,母亲难以支撑。宝钗被迫迅速成熟,协助母亲处理家务和生意。

宝钗小时候是怎样的呢?不仅偷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等禁书,生活中也充满了诗意。她不仅有诗才,与黛玉齐名,还擅长绘画。在第四十二回中,惜春受贾母之命绘制大观园图,这位以“会画”著称的姑娘却束手无策。宝钗不仅帮助策划绘图计划,还列出所需颜料和画具清单。惜春表示只有几种基本颜色和一两支着色笔,其他一概未备。

宝钗则说:“你为何不早说?这些我都有……”这显示了宝钗的言论并非空谈,她是真正的行家,这不仅展示了宝钗的渊博,也揭示了她与黛玉相似的生活经历,闲暇时沉浸于幽情之中,兴致来了便吟诗作画。正如俗语所说:“少女心事常系诗篇”,宝钗从一个活泼好玩的少女蜕变为处世严谨、言行端庄的女性,这一转变源自父亲的辞世。

与黛玉不同,尽管黛玉父母双亡,身世可怜,但她却受贾母和宝玉的宠爱。至于宝钗呢?她的母亲需要安慰,哥哥惹下麻烦需要解决,家族生意需要振兴,尤其是薛家的产业日渐式微,唯有宝钗或许有机会“入宫待选”。因此,她必须帮助母亲做女红针线活到深夜,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示好,以社交获取对薛家有利的支持。她也渴望像黛玉一样与宝玉共读书论诗,但一想到自己无缘入宫,薛家振兴的最后希望只能寄托在“金玉良缘”上,她不禁劝诫宝玉学习“仕途经济之道”。

在《红楼梦》中,宝钗千方百计接近黛玉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她之所以如此努力接近黛玉,并表现出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不仅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更是因为黛玉身上的种种特质让宝钗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源自对家庭、成长和生活的共通体验,使得宝钗对黛玉的关注和亲近不仅仅是出于友好,更是出于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系。通过宝钗和黛玉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窥见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以及在人生旅途中相互扶持和理解的珍贵意义。这种情感的交织和呼应,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更多精彩推荐:

红楼梦里情商最高和最低的人分别是谁?

贾母想把林黛玉嫁给谁?撕掉主角光环,贾宝玉只是给林黛玉托底的

宝黛闹矛盾后,宝玉都是怎么哄黛玉的?太有趣了

黛玉就是贾家的免罪金牌?黛玉一死,皇帝就要对贾家抄家算账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