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是所有生物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氧气自然界所有的生物无均无法生存下去,这种情况在水产养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鱼塘中若出现缺氧现象,鱼类会有明显反应,轻者会浮头,重者甚至会死亡,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而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尤其是早晚更为严重。为什么鱼类总是在早晚缺氧呢?

溶解氧来源减少

1

早晚因缺乏光照或光照极弱,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减少,而水体中的各种生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在氧气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求并未减少,必然会使得水体中氧气不足,严重时容易引发鱼类浮头等异常情况。

大气中氧气含量较低

2

水体中溶解氧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大气层中的氧气,经气压作用溶入水体中。同样,晚间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较于白天会较低,能够溶入水体中的氧气也减少,因此容易发生鱼类缺氧现象。

厌氧菌大量增殖

3

由于晚间水体中氧气相对减少,这时一些厌氧菌就会大量繁殖,并释放出对鱼类有害的物质如氨,使得鱼类容易受到中毒性缺氧的影响。

温差作用影响

4

白天(尤其是晴天)时,由于光合作用和阳光照射,水体中和水面上的水温较高,溶解氧量也相对较高,而水体底部的溶解氧量通常较低。然而,一旦到了晚间,由于中上层水温的下降,溶解氧会溶解到底层水体中,并迅速被消耗殆尽,导致整个水体的溶解氧不足,从而引发鱼类缺氧的现象。
当夜间鱼塘出现溶解氧不足时,最直接的方法是开启增氧机,加快水体对流交换,快速增加水中氧气但问题在于,由于是夜间,农户很难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一旦缺氧后果不堪设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