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两大三国名将,他们最后结局怎么样?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尤其以三国时期最为璀璨辉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英杰豪士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武将最为锋芒毕露。
然而,有几位将领由于生不逢时未能在恰当的时间段遇上明主,最终只能大器晚成、遗憾终生,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试问,若这些将领能晚生数年或适时地寻找到英明领袖,那又会给历史带来怎样的波澜壮阔?在此背景下,有两位杰出将领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是徐荣和张任。
今日我们便要探讨这两位不幸错过辉煌时代之人,一者实力堪比五子良将,一者风采不逊五虎上将。
01
徐荣,尽管其在历史舞台上的亮相次数并不算多,但从有限的文献资料中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此人实乃一位难得的将才。
他最为辉煌的战绩便是先后击败了孙坚和曹操两位英勇善战的将领。
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荣在梁地与孙坚交战,成功击退了孙坚。”这场遭遇战充分展现了双方主帅的综合实力,而徐荣能够在一战之中击败孙坚,足见其非凡的军事才华。
此外,《资治通鉴》亦载:“孙坚率部转移至梁东,却被董卓麾下的徐荣击败,只得再次集结残余兵力,驻扎在阳人。”
孙坚素以勇猛著称,在讨伐董卓联军中表现最为突出,曾斩杀华雄、击败吕布,却两次败于徐荣之手,可见徐荣的实力不容小觑。
同样,另一位讨董联军的重要人物——曹操,也在徐荣手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大军行至荥阳汴水,遭遇徐荣,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曹操军队惨败。”
此次战役乃是曹操征战生涯中的首次重大失利,他辛辛苦苦招募而来的数千士兵几乎全军覆没,若非曹洪拼死保护,恐怕曹操本人都险些沦为敌军俘虏。
孙坚和曹操这两位在讨董之战中表现最为活跃且积极的将领接连败于徐荣之手,绝非偶然之事,足以证明徐荣卓越的统兵才能。
然而,关于徐荣的出身及来历,正史上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根据推测,他很可能来自东汉朝廷的精锐禁军,担任高级军官职务。
为何做出这样的推断呢?原因在于,董卓的亲信部队主要由西凉军构成,而董卓在进京之后,通过贿赂吕布,成功除掉了丁原,吞并了并州军。
在控制朝政之后,董卓自然也将中央禁军收入囊中。在董卓的麾下,有几位颇具影响力的中郎将,如牛辅、胡轸等,吕布亦在其中。
既然徐荣并非出身于西凉军或并州军,那么他唯一的可能便是来自于中央禁军。
能够跻身于董卓麾下的少数几位中郎将之列,足以说明徐荣在中央禁军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董卓入主洛阳之际,迎纳了徐荣的加入;然而,在董卓之乱平息后,徐荣重新回归了朝廷。
在李傕、郭汜率兵进攻长安的时候,与董卓旧部将领胡轸一起出征。但是,胡轸背弃了联盟,导致徐荣在战斗中牺牲。
从徐荣的生命历程来看,无疑他是一位职业军人。作为中央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他注定只能站在政权交替的风口浪尖之上,因此,他的选择并无对错之分。
人们常言徐荣生不逢时,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公元192年离世,而到了公元196年,汉献帝已经开始了东归之路,并最终迁都至许昌。
在此期间,曹操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挟持皇帝以号令天下。倘若徐荣能够晚出生数年,或者在这个时期依然留在中央禁军之中,凭借曹操的宽广胸怀以及识人善用的眼光和策略,必定会给予徐荣足够的重视。
在曹操帐下,徐荣必定能够如鱼得水,展现出卓越的才能。这样一来,曹操便得到了一员猛将,其成就也必将超越五子良将。
02
张任,这位蜀地著名将领,同样也是生不逢时。
刘备在攻打西川的过程中,遭遇的最强大的敌人便是张任。张任成功阻挡了刘备大军进入雒城,使得刘备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无奈之下,刘备只好派遣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等名将前往增援。经过多番激战,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众多名将联手,终于打败并生擒了张任。
尽管张任最终失败,但他的英勇事迹却赢得了人们的敬仰。遗憾的是,张任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刘备失去了张任,实在是一大损失。后来,刘备发动伐吴之战,身边却缺乏得力的大将相助,这正是由于人才匮乏所致。
关羽、张飞、黄忠等人已经去世,魏延需要驻守汉中,赵云则负责镇守江州,策应前方战事,同时震慑南方各族。
马超因病无法随军出征,还需震慑羌胡。因此,无论是魏延、赵云还是马超,都无法跟随刘备出征。
假如张任能够晚出生数年,待到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再归顺刘备,那么刘备在伐吴之时便不会面临如此窘迫的局面。
有了张任的辅佐,刘备在排兵布阵方面将会更加从容自若。魏延、张任、赵云、马超等人至少有一人能够随军出征。
虽然这未必能够改变刘备兵败夷陵的命运,但或许刘备不会败得如此惨烈。以张任的实力,他在诸葛亮历次北伐战争中必定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关注,给点动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