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感到如此疲惫?

相信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幸福,这样过一生很不甘心,如何改善生活质量,不想这样子过一生,为什么会这样?

我向AI询问,它告诉我,原因或许是由于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致。西方人与我们不一样,也是被他们攻击的理由之一。

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灌输一种思维模式:不进则退,不优则废。这种教育方式带来了深层的恐惧,使我们将努力与苦难联系在一起。父母和老师常告诉我们,不努力学习就会被别人超越,这种威胁教育,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们逐渐将努力视为快乐的源泉,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幸福。然而,这种观念也带来了副作用,如极高的自我压力和社会比较。我们开始忽视内心真实需求,将超越他人视为成功的标志。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内耗和焦虑,当无法完全超越他人时,便感到失败和不幸福。

许多人害怕挑战,因为害怕失败会失去尊重和自我价值,最终陷入自我否定。这种恐惧使人们难以接受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试图控制未来,增加压力和负担。这种恐惧源自家庭和儒家思想,对人们造成沉重负担。

因此,不幸福的源头来自于,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人生观出了问题。

​在古代中国,儒学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指导标准,也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工具,这正是儒家思想,能够经久不衰延续两千年的核心原因。我们从小便开始接受这种服从教育,视孝顺父母为根本,认为不孝则失去一切美德。以礼相待,不争之道,推己及人,谦和温润,立身修学,行善为本。

我们时刻受到道德规范的监督,儒家更提倡吃苦使人上人,这也涵盖了等级制度的概念。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服从转变为快乐,金钱流向富有者,苦难流向能忍耐者。这种培养出来的服从文化中,多数人具备利他和奴性人格。

我们活得如此辛苦,原因在于为他人而活,自由常被束缚。道德标准不仅维护社会秩序,也带来无形压力,时刻提醒我们必须依循既定规则。这种内化的道德监督,让人们在追求真正欲望和兴趣时感到犹豫和不安,限制了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不懈努力和牺牲个人欲望,才能达到高尚道德标准,成为人上人。这种观念促进了社会勤奋和责任感,但也抑制了个体欲望和自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挂钩,忽视了个人幸福和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解答了“为何我们活得如此辛苦”这一问题,而且西方标榜的自由民主,就很有了吸引力!

儒家道德就像一根红线,我们可以试图突破,只要有能力承担后果。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改革开放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吸收全人类的智慧为我们所用,取其精华取长补短,我们也可以民主自由。

如将成功定义为,能按照自已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能同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体现社会价值,那就更好了,身心愉悦地能发挥个人的最大聪明才智,这样就完美了。你同意吗?

请观看本人其它文章,提供了更详细答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