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也写出了芸芸众生的心酸和无奈: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保老人万年安康,儿女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粮”。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忙碌奔波,为了钱,为了将来而活。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作是人生信条和价值观,然后他们发现自己辛苦努力达到某个心中目标后,就是兴奋一阵子,然后依然感觉不到幸福与快乐,最后还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空虚。

因为目标一旦满足后,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就会减少,没过多久就会感觉不幸福不开心了。

就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如此看来,人是欲壑难填的,人是永远不会真正开心和快乐的。

难怪现在很多人在步入中年以后,就会突然感觉人生没有意义,陷入存在虚无主义当中,不想努力,不想奋斗,甚至是干脆躺平了。

其实,人们之所以有这种行为,都是因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是错误理解了幸福。

何为幸福?

推荐大家读读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的这本书,因为我也是读了这本书后,才对幸福的真谛恍然大悟的。

作者早年也是困惑于这种幸福人生观——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

到后来他真正悟透了幸福:

幸福的人不会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真正的幸福是当下愉悦,而且未来也会越来越好,而不是牺牲当下,只是为了未来而活。

为了大家更好理解,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书中第二章向世人阐述了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汉堡是:“享乐主义型”的垃圾汉堡,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下它,我们虽然可以享受当下的快乐,却为未来健康埋下了隐患。这种汉堡对应着及时享乐的人生,主打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二种汉堡是:“忙碌奔波型”的素食汉堡,它和“享乐主义型”的垃圾汉堡正好相反——难吃,但是有机、健康,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忙碌奔波型”,认为未来的成功需要痛苦通过当下吃苦和努力换来。就像长跑运动员一样,为了达到远方的目标,靠意志力忍受着当下的痛苦,坚信“付出了就一定会有结果”。

第三种汉堡是:“虚无主义型”的最差汉堡,它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我们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吃这种汉堡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当下的快乐,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第四种汉堡是:“感悟幸福型”的理想汉堡,也是泰勒·本·沙哈尔最推崇的人生汉堡。这种汉堡,不仅让人体验到了当下的美味,也可以让人身体健康。

大家不妨自我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人生幸福模式属于以上哪一种。

依我看,大多数人都是在吃“忙碌奔波型”的素食汉堡,他们一辈子忙碌奔波,为了家庭为了自己,为了将来更好,就是没有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快乐。

还有一小部分人在现实中失败受挫后,陷入虚无主义,变得习得性无助,开始吃“虚无主义型”的最差汉堡。

也有不少人追求及时享乐的人生观,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管现在快乐就行,不管未来好与坏,这类人就是在吃“享乐主义型”的垃圾汉堡。

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感悟幸福型”的理想汉堡。

因为过这种人生,我们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事情的快乐,而且通过目前行为,也拥有更加满意未来。

用书中的原话说就是: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下漫无目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忙碌奔波型”和“感悟幸福型”的未来人生都可以是美好,但唯一区别就是能否感受到当下的快乐与愉悦。

比如说,一个农民哼着小曲、干着农活,辛苦劳作一番后,脑海里是丰收的喜悦,到了秋天,他得偿所愿地收获了一袋子接一袋子的粮食。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农民的人生幸福模式是“感悟幸福型”的!

如何收获“感悟幸福型”的人生呢?估计很多人会感觉困惑,说这样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因为大部分的人生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或者考个证书,要认真读书,如果读不进去,怎么办?就逼着自己读书学习,最后又让自己成了第一种幸福模型——忙碌奔波型,为了将来,忍受当下的痛苦。

还有些人为了减肥,或者身体更加健康,去跑步、去运动,但是跑步的过程又感觉很痛苦,怎么办?那就咬牙坚持,永不言弃吧!最后身心疲惫,感受不到美好,又变成了牺牲当下而为了达成未来目标的“素食汉堡”。

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我读到了詹姆斯·克利尔的《掌控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恍然大悟,因为书中说道: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结果,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目标的意义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会促进你的进步。当你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时,你不必等待容许自己享受快乐的那一刻的到来。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你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构建感悟幸福型的人生,既要享受当下的行为,也可以因为当下行为达到长远的未来目标。

但现实是,很多人只是紧盯着目标,光靠意志力坚持着,最后目标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收获幸福,就是要当下幸福,未来也要幸福。

怎么做呢?

就是活在当下,感受当下,就如书中所说:“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如何建设体系呢?

就是要让自己养成许许多多的好习惯,让习惯推动着自己前进。

因为当你在习惯性地做某事的时候,习惯成自然,不会感觉痛苦,甚至大脑很愉悦,最后你还会上瘾,一天不做就难受。

  1. 你习惯了早起,就讨厌睡懒觉;

  2. 你习惯了跑步,不运动出汗就浑身难受;

  3. 你习惯了读书或写作,一天不学习或写点什么,脑子就饥渴、心里就憋屈。

好习惯一旦建立起来了,你的体系也建设起来了!

当初看起来很难的事情,现在就变得简单了,变得像刷牙一样自然。

而且你会走上一个精益求精、日趋进步的循环过程,既能感受当下的幸福,每天很充实,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收获未来的成功和幸福。

难怪《幸福的方法》第一篇也告诉大家:养成不同的好习惯时,你会觉得越来越幸福!

结语:

为什么现代人时常感觉不开心?因为他们的“幸福模型”选错了。

我们不应该选择“忙碌奔波型”的人生,而是应该选择“感悟幸福型”的人生。

因为“感悟幸福型”既可以当下愉悦,也可以“未来可期”。

如何这般两全其美呢?建设属于自己的“微习惯”体系,让惯性带着自己前进,不费力,也不痛苦,甚至是感觉轻松快乐,到最后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而这,就是许多聪明人士和成功人士正在做的!



扩展阅读:

为什么这么多人抑郁?因为他们没学会这种思维

真正的高手,都在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若想成功,你就要敢于说“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