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夫”一词在很多古代文学当中都有出现,“鳏”字本意指代的是一种大鱼,鳡鱼,《孔丛子三抗志》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
在这段古文当中,“鳏”就是指代大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个卫国人在河边垂钓,偶尔钓到了一条鳏鱼,这条鱼大得都可以装满马车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有一位学着叫孔伋,他听到当时竟然有人能够钓得到这种肥美的大鱼,于是就特意赶到现场请教。
而钓鱼的卫人则是表示,自己一开始是用鲂鱼作为鱼饵,后来见鱼儿始终不上钩,于是便换成了半扇猪肉,这才把鳏鱼给吸引了上来。
由此可见,早在古时,“鳏”这个字更多地是和鱼组在一起,形容当时一种肥美的鱼类品种。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字才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鳏夫,也就是没有妻子或者是丧偶的男人。
“鳏”这个词看起来较为复杂,这个字由“鱼”作为左边的部首,总笔画为18画,读作“guān”。
而事实上,当这个字单独使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不知其意,甚至不知道这个字应该使用在那种场景当中,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这个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鳏夫”最早源自 《孟子·梁惠王》中,这其中有一句是:“老而无妻曰鳏”,意思就是到了晚年还没有妻子的,这类的人古代称之为”鳏夫“。
这句话其实揭示了当时的整体社会现状,有人失去另外一半,有的人则是穷尽一生也未必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正如:“鸿燕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爱及矜人,哀此鳏寡”。
我们都知道天上的鸿雁一半都是成双成对的,一起完成迁徙,很少会有落单的现象。相比之下,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则是会让人感觉到孤独,比如在同样成伴的社会中,寡妇和鳏夫的角色就会显得异常地显眼。
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来抵抗住社会的不友好或者是同情怜悯,另外一方面他们则是需要忍受着漫长无休止的孤独。
除此之外,弱势群体的标签也会一直贴在他们的身上,人们既怜悯有带有这一定的议论,这种状况多少带着一点批判思维,既冷漠又讽刺。
而说起“鳏”这个词语,对于很多人来说印象深刻的,想必要属“鳏寡孤独”这四个字。这个词语既表示此人无依无靠,又表示他同样也不具备劳动力,是社会底层的一种象征代表。
而别说古代,即便到了现在,这类的人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代表。很多老年人,因为丧偶的缘故,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凄凉。
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上的压力,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
因此这么多年以来,社会一直致力于给予这些老年人温暖,在帮助经济的同时,同时也一直在精神上鼓舞着他们,以此,希望他们拥有一个好的晚年生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