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西风无语
知道朱棣篡了侄子朱允炆的位,虽然他的行为让很多大臣和老百姓有些反感,但是他在位期间也是有很大贡献的,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不管咋样,他在位期间,起码因为他善战的威名,四方不敢来犯,这就是他的贡献,更不用说他找人修了名扬海内外的《永乐大典》。

相对于朱棣来说,他的儿子朱高炽虽然没有他那么善战,没有他威震四方,但是他以他的仁厚,宽以待人,让在他治理下的明朝老百姓空前的安居。

说起这个体胖残疾的儿子,能够坐上皇位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因为他有一个跟她老父亲朱棣一样不安分的弟弟朱高煦。

说朱高煦跟朱棣一样那是抬举他了,他只是跟朱棣一样不安分,智谋是一点儿跟不上朱棣。

从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后,作为次子的朱高煦就一直不服气。

他认为,凭什么自己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并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却比不上那个胖瘸子。

更何况,父亲朱棣在篡位最艰难的时候,自己也是拼了老命为父亲搏杀,数次出生入死。

而父亲却总是忽悠自己说:世子多疾。

说到这个“世子多疾”,这确实是朱棣的别有用心。

在一次打得很艰难的战役中,朱棣难以抵挡,需要援兵,是朱棣的这句“世子多疾”让远在北京的朱高煦急急赶来救援。

“世子多疾”这句话确实让朱高煦想多了,他觉得父亲一定是在暗示他,自己的哥哥朱高炽多病,活不久,以后太子之位会是他的;

再一个就是父亲肯定是不会让那么一个残疾的人做太子的;

再加上自己救父亲于危难,将来的太子之位一定非自己莫属。

那就让自己好好替父亲打江山,将来那江山必定是自己的。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干了那么多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

朱高煦很愤怒,他恨朱高炽,更恨那个说话不算话的父亲朱棣。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想做皇帝,只有靠自己,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历史上说朱高煦是一个会耍赖的人。

按规矩,立了太子,其他成年的皇子就要分封。

朱高煦被分到云南。他却死活不去,他要赖在京城南京,这样才有机会抢皇位。

于是他仗着父亲对他的喜欢,就缠着朱棣说想跟着父亲一起先去北方巡防,想借此留在京城。

果然,他巡防的时候表现很好,于是朱棣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他也就开始了他的阴谋。

永乐二年,他在朝中广收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太子的把柄。

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掉他身边的人,而他身边最让人恼火的是解缙。

解缙是太子党,曾经深得朱元璋的喜欢。

他力挺朱高炽。他仗着自己的资历,经常在朝堂上直言朱高煦的种种行为,让朱棣约束一下朱高煦的行为。

朱棣对他也有一些厌烦,加上他最喜欢的儿子朱高煦经常在他面前诋毁他,于是他就被赶出了南京城。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胜了。

他准备进行第二攻击。

他知道朝中像解缙这样支持太子的文臣很多,不可能让他们改变,于是收买侍卫近臣,让这些人在到处散布太子的坏话。

在朱棣一次外出征讨蒙古的时候,安排了太子监国。

朱高煦此时就安排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太子急于登基。

朱棣跟朱元璋一样生性多疑,并且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他心里清楚。

所以在身边人的蛊惑下,朱棣就提前回到京城南京,审查朱高炽监国期间的工作。查到问题后就严厉训斥,并且抓了很多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已经颁布的多项政令,并且还杀了一直维护太子,仗义执言的耿通。

一时间太子党被打下去一大批,太子也被警告了。

朱高煦的第二次攻击又胜利了。

虽然两次攻击,朱高煦都胜利了,朱棣也对太子有一些看法,但是他不知道朱棣没有换太子的想法。

第三次攻击开始了。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巡归来,太子迎驾准备不足,朱棣很不高兴。但这也不是大事,朱高炽也没有多想。

可是后来在朱高煦编造太子企图不轨谣言的挑拨下,长年累月地造谣,朱棣也开始怀疑太子了。

这一次迎驾准备不足被上纲上线,太子党的主要官员都被抓了起来。在朱高煦的精心策划和挑拨下,太子党几乎被一网打尽。

整整十年,朱高煦的阴谋终于有了结果,太子成了孤家寡人。他感觉到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朱高煦第三次攻击又胜利了。

如果你以为朱高煦这十年的阴谋还算有头脑有心计的话,那么后面他的行为可以说是愚蠢之极。

眼见哥哥朱高炽成了孤家寡人,他感觉到自己的高光时刻马上要到,就有一些得意忘形。

俗话说,乐极生悲。

胜利在望的朱高煦得意之中忘了形,常常对人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

李世民和他一样都是次子,李建成和朱高炽一样都是太子,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后来是杀了李建成的。

说这话,不是明摆的意思吗?

这话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

在朱棣看来,你是像李世民了,你把你老父亲我看做什么了?李渊?李渊什么下场?李渊当时是在李世民登基后被迫退位的。

你想当李世民,我朱棣可不想做李渊。

朱棣看到朱高煦日益嚣张的样子,非常厌恶。

于是在永乐十五年,不顾朱高煦的耍赖行为,强行将他封到乐安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广饶。

到了封地,朱高煦并没有死心,和平演变不行,那就等待时机武装夺权。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机会来得是那么快,自己的哥哥朱高炽坐位一年就驾崩了,皇帝的位置暂时空了,他的机会又来了。

于是他就在他的侄子朱瞻基(已经迁都北京,朱瞻基驻守南京)回京城的必经之路守着,准备伏击。

可是他千等万等,就是没有看到回京的侄子朱瞻基,却等来了朱瞻基已经登基的消息。

又一个让他没有想到,这么一次绝佳的机会不知怎么就没有了,他非常恼火,忍无可忍的他决定效仿老父亲朱棣-造反。

于是在宣德元年,他安排自己的亲信枚青偷偷潜入京城找自己的好朋友张辅,希望他能够站在自己这边,商量造反大计。

张辅是一个识时务的人,知道来意后,他将枚青绑起来直接交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跟他的父亲朱高炽一样比较仁厚,念在叔叔的份上,并不想杀他,而是希望和平解决。

于是就派了一个官员去找他,希望他悬崖勒马,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没有想到,朱高煦根本不买账,并且说,靖难的时候,没有我出力的话哪有今天?太宗(朱棣)却听信谗言把我封到这里,我是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的!

然后又对那个官员出示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抓起来送给我,再来和我谈。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打也得打。

朱瞻基亲征乐安。待到大兵压境,朱高煦慌了,自己口口声声要造反,没有想到自己的侄子亲自来,士兵们哪里还肯听命于自己。

造反就这样还没有开打,就在朱高煦的投降中草草收场。

按说这样的谋反行为,应该可以治罪,并且可以是死罪,但是朱瞻基还是念在叔叔的份上,又一次饶了他。

然而朱高煦不但不感激,却在他的侄子来看望他的时候,像个三岁的孩子一样幼稚,竟然用脚使绊子,把朱瞻基绊倒。

朱瞻基很恼火,就命人将一口大缸扣在他身上,意思是不准他再动了。

谁知道朱高煦不服气地把缸顶了起来,还转几圈。

朱瞻基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就命人将缸按住,围上许多木炭,烧红木炭。就这样处死了朱高煦。

朱高煦就这样在父亲、哥哥、侄子的容忍下、谦让下,一步一步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

没有父亲的谋虑和智商,却要干着和父亲一样是“壮举”。

如果不是他的亲人们的仁厚和宽容,他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安安心心守着自己的藩地不好么?

想想朱高煦,二十多年来,一事无成,反了兄弟反侄子,最终也没有落得一个好死的下场,确实悲哀得让人觉得愚蠢。

感谢您的关注!

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 升修养。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使人的内心更加强大。

  • 丰富生活。读书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提升认知。阅读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

往期精彩:

都说陶潜淡泊,谁懂韩愈无奈

读懂苏东坡,方知他的“闲”

杜甫的艰难有谁懂?

心若向阳,处处都是诗和远方

那个被胡惟庸拉下水的李善长,后来怎么样了?

朱元璋为何忍了胡惟庸七年,原来是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洪武年间,为什么突然得精神病的官员特别多?

那个怂恿且帮助朱棣造反篡位的姚广孝,结局怎么样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