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一般都喜欢听到孩子爽快的回应。

昨天放学的路上,梒豆子看起来是比较开心的。应该有好事发生了。

“妈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学习进步了。”我静静地听着。

“上周我们U5测试了,我比上次进步了。”

“为什么进步的?”

“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我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了,也记住了。”

“那意思是以前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

“……没那么认真……”

想起来上个月,梒豆子说过,“其实和小婷做同坐也挺好的,上课她做她的,我认真听课。我们也不会相互卷。我可以按着自己的节奏卷。”

“那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窍门了?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会高很多!”

“嗯,是的。”

“是哪科进步了?”

“语文。”之前班主任老师反映过梒豆子有点偏科的迹象。

“那数学和英语,情况怎么样?”

“……也有进步了……不过前些时候有抄过数学作业……”

“豆子,其实想问一下你,这几年给你报的数学网课,到底有没有用的呢?”

“有啊,当然有!最近学的三角形,感觉学起来轻松。妈妈,你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吗……”关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角的角度的求解分析过程,豆子滔滔不绝的说了一阵。等她分析完,又和她聊天:

“为什么需要抄数学作业?是不会,还是想偷懒呢?”

“因为那几天作业太多了……”

“抄作业,就像我把榴莲在嘴里嚼了一阵后,塞给你吃。你还能吃到榴莲的味道和营养不?”

“不能。”

“对于作业这件事,作业再多也不能抄,如果知识点又没搞懂,那更不能抄。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和巩固而布置的。不是为了做作业而布置作业、做作业。这样说,能让你明白吗?听明白了的话,就继续用心努力吧。”

"嗯。”

……

和豆子就这样随意的聊了一路。她这次敢把抄数学作业的事主动说出来了。

我很欣慰。

一方面因为她终于体会到了上课认真听课的益处。再过去的三年里隔三差五的教导她上课要认真听讲。小妞要么听不懂,要么有些不耐烦,转移话题,要么用万能答案回答“嗯,好。”从上学期开始,我不再提醒她要注重课堂效率,认真听讲。

梒豆子是个听得进建议的孩子,恰当的时候,她会实践给她的建议。

另一方面,自己也成长了,面对孩子的不好行为,较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这个背后隐含着一个思维的变化:从原来的责任客体思维变成了责任主体思维。

为什么能听到孩子爽快的回应?

1、做善解人意且有责任边界感的父母。

教育子女,和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相处,适当的放手,尊重彼此所处的境况,请她自己去体验她的生活学习场景也是件好事。自己学习运用责任动力学好多年,也从必须做的角度,引导孩子,在她脑子里种下了一粒种子:

在学校,她是学生,学生必须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学习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如何接人待物,学习认识什么是消费和收入等,学习什么是好习惯、规矩、灵活、底线等……

回到家,她是家庭一员,家里的很多事情她有参与、建议甚至决定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家务活,需要参与分配,每周必须清洗一次碗筷,洗菜、淘米煮饭等。与她自己有关的学习、作息时间,生活自理等须不断学习自行安排好。事先商定好的,屡教再犯会有真实的惩罚。约定过的事,只要家长我自己说到做到的,她都养成了较好的习惯。

不过,毕竟还是十岁的孩子,自律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还在培养和成长期,如果家长疏于一定监管或过分相信孩子的话,还是会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次为人父母,自己也在学习和成长中。养育孩子,关键一点是要保持养育孩子时最初的那份本真,而不是拔苗助长,在她涉世尚浅的时候就过度的用功利的心态、言语或行为来教养孩子。

不过度,建议运用责任主客体思维。什么是责任客体思维和责任主体思维呢?

简单来说就是,责任客体思维的人常常是以评价者的身份或姿态出现,即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评价。责任主体思维的人一般会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思考并做评价。比如说这么一个场景:你上班迟到了这件事,

有的领导会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个月全勤奖扣除。那么这位领导对你的评价就是用了责任客体的思维方式。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评价决定。

有的领导会说:小王,最近看你经常迟到,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休息不好还是其他?能不能和我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到你?如果常这样迟到,于公于私影响都不会太好。你觉得呢?

那么这位领导的评价就是用来责任主体的思维方式,先了解情况,在分析评价。

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阶段,用适合他的交流方式方法和他交流,解决问题矛盾冲突,是比较合适的亲自相处之道。

2、做不断学习、成长和愿意改变的父母

当然,那就难在了解孩子和了解自己,选用适合双方的交流方式。这也正是建议做父母的需要不断学习,对于原生家庭中的言行进行有效筛选,去伪存良,在传承的好家风的同时,尽可能融入现代社会、家庭、个体的特点,打造更好的家风和个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夫妻感情不和谐,最终受害的是孩子。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家长作为成年人有各种的无奈和压力,而孩子虽小,但他不傻,也不轻松,也有自己的无奈何压力,只是在他的年纪,可能还不太会用言语清楚的表达。

从事犯罪心理分析的李玫瑾老师家喻户晓,她应广大父母读者要求,编著出版了《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这两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正在拜读《心理抚养》这本书。有很多经典文段案例,供我们学习领悟。如果喜欢,愿与您分享。

有人说,父母应该要感谢孩子,是孩子引领我们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有重新做一会自己的机会。很喜欢这个观点。

换句话说,为人父母责任大,而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尽可能的理清养育子女时各种责任间的界限。

当然,如果父母只愿将自己的认知停留在原来某个层面,想必在伟大的父母或案例也无法触动他。

徐帆老师在《烟火人家》中是饰演的孟明玮是厂长乔海云的女儿,是女儿李衣锦的母亲,是孟菀青、孟以安的姐姐,是李诚智的妻子。

她与女儿之间最开始的矛盾,就是责任界限不明显带来的熵。当她饱尝退休后生活之各种烦杂后,在女儿和家人的帮助之下变得勇敢自信后,她理清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角色所担的各种责任之间的边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也让周围的亲人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幸福。

随着社会发展,关注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人士越来越多,关于亲自教育的文字、理论、大作、名家也很多。自己此生有幸能为人母,很是开心,觉得有利于亲子关系良好发展的文字、观点都值得学习的。

怎么做能够听到孩子爽快的回应?

个人认为,学校教学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家庭养育也应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家庭养育,也应当倡导父母不断学习成长,提高为人父母的水平和理念。二者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用心对待,相互理解,坦诚交流沟通,应该都会有感应和积极的正向反馈。

您觉得呢?

谢谢关注晓枫,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亲子家庭教育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