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的女儿为什么要送零食、发卡讨好小伙伴?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作者:栾川
我是一个要强的女人
为什么我的女儿这么窝囊
孔女士发现,女儿清清每天去幼儿园都要带很多零食,回到家还是嚷嚷肚子饿,成打的卡通发卡没用几个就都不见了。“这丫头怎么像个无底洞!”孔女士莫名其妙。
前不久开家长会,孔女士随口提到这些事,老师说:“清清的零食、发卡都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了,害得我的奖励都不吃香了。”
孔女士警觉起来,追问究竟。
老师告诉孔女士,清清在班里年龄最小,加上身体瘦弱、胆子小、爱哭,大家玩游戏都不喜欢带她。为了融入集体,清清就用零食、发卡讨好哥哥姐姐们。
“一来二去,大家就习以为常了,没有礼物,大家就不带她玩。”老师说,“我觉得这是不正之风,制止了几次。后来,我发现清清偷偷送礼物给小朋友,还和对方约定不告诉我。要不,您也干预干预?”
孔女士没有直接教训清清,而是找到我咨询。刚落座,她就大声抱怨:“真没想到,我的女儿在外面这样讨好别人,太丢人了!我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为什么我的女儿这么窝囊?”
我问:“为什么您对这件事如此敏感?”
孔女士告诉我,她有一个中学同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做生意很成功,现在同学聚会都由她来安排,花销都是她付账,同学们都觉得理所应当。
有一次聚会,这位同学喝醉了,孔女士开车送她回家。
孔女士说:“每次都让你破费,真不好意思。”
同学说:“你不要这样说,我请客,只要你们肯出来,就是瞧得起我,我很满足。”说完大哭起来,哭得很伤心,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我不想让清清成为这样的人!”孔女士说,“清清拿零食、发卡去讨好小朋友,跟我这位同学甘愿做冤大头何其相似。”
清清不够自恋
通俗地说
她不够爱自己
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清清为什么甘愿做冤大头?这要从“自恋”说起。
心理学认为,所谓“自恋”,就是对自己的爱、对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形象的肯定。
“自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赋予贬义,被看作过度的自我夸耀,甚至是病态,其实,在“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和“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之间,存在着较为合适的状态,即正常的自恋。这种自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如果缺乏正常的自恋,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失去自我。
孩子成年以后,面对生活变故,比如失恋、失业、遭遇背叛、亲人过世等,都会产生被抛弃的痛苦。如果在童年期成功建立起自我价值感,尽管会因遭遇挫折而难过,但挫折不会对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自恋,那他与人交往,尤其是恋爱、获得好工作时,会进行痛苦的自我拷问:“我配得上这些吗?”这样的自我拷问其实是一个陷阱,因为这样问自己的人已经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什么都不配。”
孔女士笑了:“您的意思是说,清清甘愿做冤大头,根源是不够自恋?”
“是的。”我严肃地点头,“清清不够自恋,通俗地说,她不够爱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孔女士问:“那么,孩子的自恋从何而来?是天生的吗?”
我告诉她,在生命之初,婴儿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对他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一个延伸,他确信自己的想法能主宰外部世界。他觉得妈妈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看到妈妈毫不延迟地跑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会觉得自己对妈妈有无限的控制力,就像控制自己的手和脚那样。
婴儿这个阶段的自恋,心理学上称为“原发性自恋”。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叫随到,婴儿意识到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不是现实世界的主宰,于是开始依恋他人、依恋物品,注意力开始从自己投向外部世界,同时,他继续爱自己。这一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继发性自恋”。
孩子此时的心理力量有限,为了爱别人,他需要把对自己的爱收回一些,但他掌握不好分寸,于是出现偏差,不是太爱自己、不爱别人,就是只爱别人、不爱自己。
孔女士听懂了:“前者是自私鬼,后者是冤大头!”
“正确。”我说,“清清用零食和发卡讨好小朋友,甘愿做冤大头,无疑属于后者:不够爱自己。”
孩子是否有正常的自恋
取决于两个条件
孔女士问:“我怎样做才能让清清爱自己呢?”
我告诉她,孩子的自恋意识与生俱来,但自恋能力是在与家长的互动中逐渐产生的。具体来说,孩子是否有正常的自恋,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知道,他对家长有极大的价值,对家长的幸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正常的自恋。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他,没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
为了向孩子强调这一点,家长要给孩子分配一个独立的房间(至少是一个独立的角落)、独立的衣柜、写有他名字的玩具箱、属于他的餐具等。制订与孩子有关的生活计划,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周末去哪里游玩,动物园还是游乐场。
第二,孩子知道自己是有权利的。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本质属性和天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被承认、被接纳。
比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性别。如果孩子察觉自己的性别让家长不开心,就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严重怀疑。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5岁还由妈妈给洗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婴儿,自己的价值被贬低。
孩子的愿望和话语权同样也要得到尊重,否则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孔女士检讨:“我和丈夫非常爱清清,只是我们笨口拙舌,不善于表达,给清清造成了困扰,真是不合格的家长!请问,现在补上这一课,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我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建立正常自恋的过程,而家长是永不退休的职业,应该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当然,这样的支持越早被孩子感知到越好。”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杨小玉:穿越时空,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对话

她和她的学生创造了漆画界的“商丘现象”——记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娟
编辑:壮青青
来源:《现代家长》杂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