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和你无话可说?

 Why does the child have nothing to say to you?

 Parentage ...

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吐槽说,有一次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家哭着和妈妈说老师如何如何,妈妈就冲到学校跟老师理论起来,结果闹得很不愉快。最可气的是孩子反而挺生气的埋怨她,谁让你到学校了,谁让你找老师了!

结果从此以后,孩子什么也不跟父母说了,有时看到孩子不开心,妈妈怎么问也不说一句话。

 

现实中,也听到很多的父母说,孩子现在和他们根本无话可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今天,我们借由积极心理治疗的沟通三阶段模型给出答案。

 

下面是亲子互动阶段模型:

如图所示,亲子互动阶段包括联接、区分、分离三个阶段。

联接阶段代表:情感联系(依恋)

下面的这些问题,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连接阶段的特征:

“我的孩子(此刻)是否需要跟我在一起?

他是否需要我的爱抚?

他是否已经形成对我的情感上的依恋?”

 

区分阶段代表:需要信息、告诫、帮助

下面的问题描绘了区分阶段的特征:

“我的孩子是否缺少信息?

他是否需要我的忠告?

他是否需要我的看法来帮他做决定?”

 

分离阶段代表:情感联系的减弱、改变和解除。

下面这些问题描绘了分离阶段的特征:

“我的孩子是否希望在没有我的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做决定?

我的忠告是否会限制他的个人自由?

他是否要求拥有自己的独立性?”

 

在亲子互动阶段中,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阶段不匹配,或者对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冲突就会出现。

 

那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故事,结合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想联接(说说我的心情),父母是做了区分(做出行动,找老师评理)。(B)

 

孩子有困扰时,想和父母说一说,而父母经常就会行动,为孩子提供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我女儿跟我说,中午同学们回宿舍说话,影响到她午休。她说这些的时候非常的着急、不开心,我听到后,立马就说,我打电话给生活老师,让生活老师管管,要么我找那几个学生的家长跟她们家长反映一下,让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好好的午睡,午睡好了,下午的课才能上好,家长肯定也像妈妈一样,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好好睡觉,好好学习。

 

我孩子就极力反对说:“你让我在那个宿舍怎么呆下去?”就再也不跟我说什么了。

 

我现在回过头来结合这个沟通三阶段,孩子心情不好,想和父母说一说,本来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她并不需要父母去做什么,结果父母贸然做了干涉,造成了她想不到的后果。

如开头故事中的孩子说,他也挺莫名其妙的,我只不过心情不好,跟我妈妈说说,然后就造成了这个后果,不仅妈妈与老师发生矛盾,而且老师还批评他说,你那么大了,平时我们师生关系还可以,你为什么自己不说,还让你妈妈出面?

 

所以孩子以后再遇到什么事情,就不敢再跟父母说了,转而寻求其它的途径。

 

所以,如果孩子会表达,妈妈,我现在不开心,我不需要你做什么,我只希望你能听我说一说。其它的事情我自己来处理,需要你的帮助,需要你怎样帮助,我会告诉你。

 

如果父母会听的话就会问孩子:

“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接下来怎么办?”

“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想要父母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有话跟你说,那父母就要做到根据孩子的需求来给予。那上面的亲子互动阶段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只有父母与孩子的互动阶段相匹配了,而且是真正给到了双方都想要的内容,冲突才不会发生。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问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哪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具体样子是怎样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亲子关系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如图表所示,一共有以下九种可能的冲突情形。

A、孩子联接需要→父母分离需要。

情境:孩子想让父母陪自己玩,父母:我没时间,有时间我也想躺躺。

 

B、孩子联接需要→父母区分需要。

(这就是本文开头的案例情况。)

孩子需要联接,而父母认为必须帮助他。

情境:一位15岁的男孩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跟妈妈诉说了不高兴,妈妈就冲到学校,跟老师发生了冲突。

 

C、孩子联接需要→父母联接需要。

孩子需要联接,然而父母给了他一种跟他的期待不同的连接。

情境:一位18岁的学生应邀参加了一个父母组织的聚会,他在众多陌生的成年人当中感到对自己没有把握,试图通过接近他妈妈获得支持和安全感,他妈妈向客人们介绍说:“瞧我的大小子”,并且不停的摸他的头和脸,年轻人后来说:“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D、孩子区分→父母分离

孩子需要信息、告诫和言语指导,然而父母要求他独立和自己做决定,不给他任何支持。

情境:孩子在学业上遇到了困扰,寻求母亲的帮助,母亲说,我也不懂,你大了,你自己看看怎么办,或向懂得人问问。

 

E、孩子区分→父母区分

孩子想要得到信息,但无法以他想要的方式从父母那里获得,或者以一种对他来说不愉快的方式获得了信息。

情境:孩子想要学习做饭,咨询妈妈,油放多少,菜要切多大等等,妈妈在旁边,一会儿说菜洗的不干净了,一会儿说吃油炸食品对身体不好,一会儿又说女儿瞎折腾,祸乱厨房,又得她收拾半天。

 

F、孩子区分→父母联接

孩子在做决定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告诫和帮助,而父母希望通过爱抚和柔情来保持联接阶段。

情景:孩子在职业方面有困惑,他不知道该不该参加一个项目,当母亲探望他并说,“你看起来了瘦了好多,我要留下来照顾你。”

 

G、孩子分离→父母分离

父母以另外一种分离来回应孩子的分离意愿。

情境:大学毕业的孩子想要租房独住,父母的反应是:家里住的不舒服吗?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没看到吗?你如果要离开,那你就再也不要回来了。”

 

H、孩子分离→父母区分

孩子希望获得独立,父母不承认这种希望或者已经获得的独立,而是试图用自己的意见和忠告来引导孩子。

母亲到女儿家做客,母亲以怀疑的眼光环顾家里的陈设,然后说;“到处都是灰尘,幸亏我来了,这样你老妈能让你看看什么叫做有条理,你丈夫肯定以为我没有教你怎么管家。”

 

I、孩子分离→父母联接

孩子有独立和分离的需要,父母用自己的联接期待来回应这种需要。

情境:女儿想去家乡以外的地方上大学,父母说:你不能离我们太远,你得在我们身边。

 

上面就是因为亲子关系阶段的不匹配而造成的冲突情形。

 

那借助上面亲子互动阶段模型图,可以看一看你们的亲子关系冲突是在哪一个区域?你们各自在哪个阶段?以及你们如何达成一致?

 

希望积极心理治疗沟通三阶段可以帮助你的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该模型也适用于伴侣关系的沟通。)

(本文内容来自于佩塞斯基安《积极心理治疗——正向的理论与实践》)


 Author Introduction ...

张迎丰

国家三级⼼理咨询师

积极心理治疗国际认证咨询师

世界积极跨文化心理治疗协会(WAPP)会员

婚姻情感咨询师

oH卡咨询师

扫码预约咨询

【咨询师手记系列】

咨询师手记:回“家”(王莹)

咨询师手记:我的非凡父母(王莹)

咨询师手记:人生“大”事(王莹)

咨询师手记:分手后,放不下该怎么办?(孙常宁)

咨询师手记:逃离的代价(王莹)

咨询师手记:遗传是最大的忠诚,超越是最深的爱(张迎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