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哥。

今天在家洗碗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思考,发现还是有一些想法值得被记录下来。 

我的分享主要还是以商业、赚钱、人生等思考为主。 

虽说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我的思考也谈不上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我认为,大人物的思考反倒不一定接地气、适合普通人。 

像抖音的健身博主里面,最吸引人的往往不是那些一开始就很壮的,而是那些一开始很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变壮的。 

是的,普通人的变化与成长本身更具有参考性与可行性。我希望我能不断成长,同时通过分享自己成长路上的经历与思考,向更多的读者粉丝传递向上的力量。 

有人认为我写这些是“教我做事?”,有人认为我在写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在写“鸡汤”,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 

以下的思考,主要还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是我对自己的鞭策与要求,顺便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 

就是因为自己经常做无用功,经常做自我感动的事情,所以才在本文中提到“要做有用功,要以做有用功为目标去做无用功”,这是我对自己的反思与自勉,也是下一步行动的迭代方向。

好了,下面上正餐。

餐前提醒:

全文5000多字,没有水任何一个字,不会浪费你的阅读时间,相信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

请放心食用,耐心读到最后。

如果觉得有用,点赞、分享就是对浩哥最大的鼓励。


1/ 

花一块钱很容易,赚一块钱很难,尤其是通过非打工的方式。 

而且,通过非打工方式赚到的这一块钱,意义非凡,可以说比打工赚到一百块都要重要。 

因为这是你独立跑通一个项目闭环、成功开拓多元化收入途径、抗风险能力提高的象征。

就我自己而言,通过各种非打工方式变现四位数,也算是个不错的开端了吧。 

2/ 

越来越发现,所谓“思考”,不应当是随心所欲的即兴的想法,这些应当称之为“想法”,而并非“思考”。

思考,应当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的有目的性的深入思索。 

想法,是没有目的性的、不需要深入钻研的,随它啥时候冒出来,是一种不累的活动。 

思考,是有目的性的,需要深入钻研,是一种比较消耗脑筋的,能感觉到大脑运转的劳累感。 

像每次读完书以后的写作,读书很轻松、很愉悦,但一旦想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分享出来,大脑就需要高速运转,整理思想和措辞,思考怎么合适地表达。 

虽然累,但只有思考才能让自己成长。

我认为当下的我,想法太多,思考太少,要改。 

3/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项目,有太多的商业赚钱机会了,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单是生财有术里面的赚钱项目,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有时候觉得,健康赛道挺赚钱的,产品毛利高、复购高,符合当下的趋势:当下生活品质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保健,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旅游赛道也挺赚钱的,疫情后旅游需求回归到一个高位,而且市场足够大,足够细分,每个国家、地区都可以产生一个细分市场。哪怕有很多大佬进场,也容得下我这个小角色,不影响我从中分一杯羹。客单价可以很高,像做境外定制游这块。也是个可以长期深耕的项目。

出海赛道似乎也挺赚钱的。毕竟海外市场包括了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这个市场足够大,而且很多国家都在走十几年前中国走过的路,很多需求都尚未被满足,所有在国内卷到飞起的项目都值得出海再做一遍。 

看啥都觉得赚钱,看啥都想做。 

这种想法不好。 

一来,你可能只看到一个项目赚钱的逻辑,但没看到这个项目亏钱的逻辑,以及各种难点卡点,是否适合自己(能否与自己自洽,或是自己有没有相应的资源与能力去做,自己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能力,那能否通过寻找优势互补的合伙人合作去做),像短视频口播项目,有些人就不喜欢真人出镜,那这类项目就不能与自己自洽,再赚钱也不适合你。

二来,什么都想做,就什么也做不好。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广东话里有一句谚语,“贪字得个贫”。意思是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个人发展规划就像经营公司,做生意要做好产品定位,明确自己的客户群体。个人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弄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如果项目太多,可以尝试用十倍的思维挑项目,把你的目标扩展到10倍以上,就能避免在当前的局部寻求最优解。

举个例子,如果你原来的目标只是想赚点小钱,例如10w一年,那很多项目都能满足这个目标。而如果你把目标扩展到要一年赚个100w,那么很多短期的、天花板不高的项目就不在你的考虑范围了。

亦仁曾说过,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深耕三年以上,才能赚到大钱。如果是短期的项目,可能这个月做个几十万,下个月平台红利期就没了,就不能深耕下去,更别提赚大钱了。 

三,挑到一个还行的项目,就去做,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

选择一个项目,必然需要承担错失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世界不存在既要,又要。 

但也不必太在乎这点机会成本。因为做项目锻炼的底层能力是可以沉淀和积累的。 

像做小红书店铺项目,期间需要用到的选品,引流,做爆款笔记,对接供应链等能力,换到其他平台或者其他项目,一样是可以用的,能力是互通的。 

所以,表面上是承担了错失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但实际上哪怕这个项目你没跑通,你也并没有在浪费时间,因为能力、认知、商业敏锐度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积累的,而且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平台与项目的。 

给自己一个时间区间,专注做好一个项目,跑不通,再去考虑是否应该切换。 

4/ 

不一定要想到一个完美的变现方案、商业模型再去做。

腾讯早期的商业模式也不明确,高瓴当年投腾讯的时候,他也还没有明确的变现模式。

360创始人、“红衣大叔”周鸿祎最近分享怎么写融资用的商业计划书时也提到,最后一页的赚钱模式,如果没想通,就写没想通,不要乱编。很多公司的赚钱模式都是发展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5/ 

投资本质上是投人,人成,事就成了。哪怕这件事不成,做其他事也能成。 

做成一件事,比做过十件事重要。 

要有代表作,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爆品思维”,以点带面。 

买面包引发的一些商业思考:论推荐思维的重要性

像张小龙的代表作是什么?是foxmail,是微信,不需要多,这两个随便挑出一个,都足以让人对他的能力刮目相看。 

6/ 

我做自媒体的目的,单纯是因为看好这个赛道,是想通过自媒体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像张小龙和王兴的饭否,黄峥的公众号,纳瓦尔的博客,张一鸣的微博(这些内容几乎都有电子版,有需要的可以关注公众号加我微信,给你发一份)。

我认为在合适的自媒体上记录与分享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便于日后回顾,一方面或许能吸引和影响同频的同路人,那是多棒的事情。 

自媒体的价值还在于,能通过输出增加你被发现的机会。 

我认为自媒体是我的资产。 

我坚信,用心经营,未来的某一天,是能够给到我结果的。 

7/ 

最近尝试转型,面了很多公司,从中收获到一些启发。 

01. 

发现坦诚、不卑不亢,是面试中一个重要的态度。 

此话怎讲呢? 

面试过程中,有面试官问到我,怎么看待加班? 

我就很坦诚地说了,“因为面试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所以我分享一下我的真实看法。我可以接受加班,甚至有紧急任务时还能主动加班,但不太能接受形式化加班,即没活的时候也要强行装忙要求你蹲在工位上,我认为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内卷。” 

最终,面试官可能也比较欣赏我的坦诚,并没有计较我对于形式化加班的声讨,也给了我offer。 

合适就合适,不合适就不合适,没必要勉强。 

如果我为了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而骗面试官说我很乐意加班,996对我来说是福报,那对自己和公司本身都是不负责的,因为双方都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我去了一家需要加班的公司,公司招了一个不喜欢加班的人。 

02. 

拒绝代表不合适,不代表你不好。 

平常心看待被拒offer。 

就像谈恋爱一样,双方相处不融洽,性格不契合,选择分开,你能说是因为对方不够好吗?只能说对方不适合自己。

03. 

由于我在这个新的行业没有任何的经验与积累,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很难拿到offer。

甚至在拿到第一个offer以后就迫不及待想接了,因为担心错过了就找不到了。 

后来陆续去面了更多的公司,也拿到了五六个offer。 

所以,还是要多去面试,才能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你所认为的你的不足,别人不一定会在意。 

04.

面试的过程也能学到很多。

哪怕我是这个行业的小白,但通过大量的面试,我基本上已经对这个行业的性质、概况、面试常问的问题、以及这个行业的普遍薪资等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正是因为了解了普遍的情况,所以也在跟人事谈薪的时候更有底气,知道对方提出的薪资是否合理,偏高还是偏低。 

05. 

哪怕我原来的工作也干得挺不错的,待遇啥的也都不错,但自己还是想趁年轻,脱离舒适区去尝试一些别的东西,开阔眼界的同时,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8/ 

不追求短期收益,不要抱有太强功利性地做一件事,才能耐心、用心地真正把一件事做好。 

太在意短期收益,短期看不到结果时就很容易浮躁,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

9/ 

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视野、心态、格局,都会变得宽阔。

趁年轻,哪怕还没啥积蓄,穷游也是值得出去看一看的。越早从中收获到对世界的认知与见识,复利效果越明显。

10/ 

不要抱怨大环境,不要简单归因。 

很多人都说大环境不好,把自己在职场上的不顺、副业上赚不到钱归咎于大环境。 

不可否认,大环境的好坏确实会影响成事的概率。

但再差的大环境,照样有人赚大钱,再好的大环境,照样有人赚不到钱。

就像在学校读书时,同样一个老师教,有人成绩很好,有人成绩很差。你能说这是老师的问题吗?

我们要学会主观归因,自我归因,去管理那些应该被管理、而且可以管理的要素。

焦虑的顿悟

像大环境不好,这种要素我们没办法去改变和管理,那就把重心放在改变自身的行动上,多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改变,少一些抱怨与焦虑。 

11/ 

要做有用功,要以做有用功为目标去做无用功。

如何做有用功? 

01. 

首先要明确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目的决定了你的过程需要怎么去做,决定了你的具体打法。

以做公众号为例。

如果你的目的是做公众号爆文赛道赚钱。 

那么你就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迅速涨到500粉,开通流量主与带货权限。然后选择一个热点赛道,通过gpt辅助定期更新。 

如果你的目的是通过公众号做个人ip卖课。 

那么就要给自己做一个垂直的定位,向粉丝展示你擅长做什么,能提供什么服务。同时围绕你的定位打造与塑造自己的人设。由于公众号目前是半公域半私域的性质,还要从其他一些公域平台引流精准粉丝到公众号。还要适当地埋下一些引流和课程的钩子,适当发布一些课程好评截图进行营销等等。 

如果你的目的是通过公众号分享日常所想,生活感触,那怎么开心怎么来。 

02. 

做跟目标具有因果关系,而非只有相关性的事情,应当关注业务相关,而非技能相关,要直面业务。

大部分人的努力方向都错了!(1)

如果你的目标是通过做小红书店铺项目赚钱,那么你的有用功应当是,今天测了多少个品,在1688上联系了多少个供应商,发布了多少篇笔记,对标了多少个账号。

至于早睡、早起、健身、阅读,虽说对你的目标也有帮助,例如早睡早起健身可以帮助你锻炼好身体,有更充沛的体力与精力去赚钱,阅读可以提高你的认知,从而提高你的决策质量,但这些事情跟你的目标仅仅是具有相关性,而没有因果性。 

没有人会因为自己读了很多书而赚到了钱。 

像董宇辉,如果他没有去直播,并且把书中学到的东西用于直播,那么读再多书也未必会有现在的他。 

像教员,如果他没有参加革命,并且把书中领悟到的军事理论用于指挥打仗,而是去实现自己当一名教师的梦想,那么读再多书,也只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而非开国领袖。 

像巴菲特,如果他没有参加投资,并且结合书中的信息优化自己的投资判断与决策,那么读再多书也没用。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放大器,一个杠杆,能够放大你在特定领域的成就,但不是导致你完成目标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相信都曾冒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还是一事无成,还是赚不到钱,还是活得很一般?大佬们不是都读了很多书吗,不是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吗? 

李笑来曾说过,学习的闭环是由四个步骤构成的:学,练,用,造。很多人其实都在“假学习”,只完成了“学”,却不去“练”,不去“用”,更别说“造”了。 

在我看来,读书只是“学”的过程,真正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是“用”和“造”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有用功。 

但是不学,不练,不用,也没办法直接造啊。 

因此,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相关性的无用功也是要做的,要以做有用功为目标去做无用功。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不要觉得今天读了多少本书,就觉得自己很棒、很牛逼、很自豪了,不要以读书的数量作为衡量自己产出的标准,要以通过读书帮助你解决掉多少个具体的业务问题作为衡量标准。 

要真正地把自己读过的书、学到的东西落地,应用于实践,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就是自我感动、浪费时间。 

最后,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还是要稍微解释一下。 

我并非否认非功利性阅读的好处。 

开卷即有益。 

由于我这里举的例子,目标是赚钱,那么,相对于这个目标而言,读书就是“无用功”。读书以后要应用与落地,才能转化为“有用功”。 

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修养,或是单纯为了兴趣爱好而阅读,那么读书本身就是“有用功”。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分享,感谢阅读。

遇到用心创作的优质内容,点赞、分享是一种既能鼓励作者、又能传播价值的利他行为。

能读到这里的,估计都是铁粉了,如果对你有启发、有帮助,点个赞再走不过分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