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钱怎么赚来的,人人最喜欢的赚钱方法就是投资(想不劳而获的傻子除外),而投资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依靠“复利”。
所谓复利,就是利息产生利息,说白了就是“利滚利”。
几乎人人都听过复利这个词,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说起来只不过是数学课本里的一个概念而已,做完几道数学题之后就与自己的生活全无关系了。
别说复利,事实上,连利息都不见得是每个人都完全理解的概念。人们普遍且自然地接受利息的存在其实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
在国人的印象里,“利滚利”这种缺德事儿只有那些“缺德的人”干得出来的“缺德事”。
所以,很多人极为大方地把钱借出去,是不收一分利息的。一旦你想多收别人一分钱的利息,别人马上跟你翻脸。
人们手头上的钱真的就不能“钱生钱”吗?为什么人们在借钱的时候就是不愿意支付利息呢?答案当然是“钱可以生钱”,而人们不愿意支付利息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利息。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隔壁张三看到李四家养家,平时有很多鸡蛋吃,逢年过节还可以宰鸡吃,羡慕不得了。于是张三找到李四,想借李四家2只鸡养,一年后再还。因为李四家的娃天天等着鸡蛋吃,所以李四直接借给张三100元钱让张三去市场上买回2只鸡养。张三就去市场上用100元换回2只鸡,鸡生蛋,蛋生鸡......
一年后,张三抱着鸡舍的2只鸡去市场上换回100元钱,还给李四。李四说,“你应该给我200元钱吧?”张三愤怒了:“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呢,我只借你100元钱养鸡,现在还你100元钱,难道你的这100元钱放着还能自动变成200元钱?那些鸡也是我辛苦养出来的,你什么都没干,就想多要100元钱,你太缺德了......”
张三之所以理直气壮,就是不懂利息。张三似乎忘了李四假如不借他这100元钱,李四也是可以拿着这100元钱换鸡,同样可以鸡生蛋,蛋生鸡,用生下来的鸡换回更多的钱。
虽然钱看起来放在那里是不会自动生出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钱如果不被张三借走就一定永远只是放在那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个张三,或者必然曾经是。
上面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利息的概念,但要看复利的效应究竟有多大,还要再看一个例子。
古时候有个国王非常喜欢下棋,为了感谢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国王答应满足发明者一个要求。发明者告诉国王在象棋的第一个格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放2粒米,第三个格放4粒米,每一个格都是前一个格的2倍,一直到64格放满。国王随及满口答应,发明者却回应:“国王,您的国库恐怕也没有这么多米作为我的奖励”。
我们思考一下,2的64次方粒米有多重?
2^64≈1.85×10^19,假如按普通北方大米600粒左右为50克,这种米为粒粒饱满的优质米,1粒米就是1/12克,10Kg就大约有120000粒米,2的64次方大概就是10^13kg,也就是大概10^10T,也就是100亿吨左右。
想想这么庞大的数字,就让人不得不惊叹复利效应带来的恐怖威力。
于是,有人就开始假设:
假设我现在有10000元,利息是10%,那明年就会变成11000元。如果利息产生利息,那么到了第二年,我就有10000*1.1*1.1,就是12100元了。到第N年,我的财富就是10000*1.1^N(1.1的N次方),这叫“指数增长”。
10%的利息,25年就能达到本金的10倍。也就是说现在存1万元,25年内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得到10万元。
如果利息是15%,只要17年就能达到本金的10倍,34年就是100倍。换句话说,假如你的父母在生你的那一年给你存1万元,那到你34岁的时候,你已经拥有了100万元。如果当年是存10万元,你就有1000万元。如果利息是20%,只要26年就能变成本金的100倍,正好结婚买房。
想想,复利实在是厉害啊!
只要谈到复利,相信每个人都会心花怒放。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复利,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所以,要学会用复利挣钱,你要自律,推迟享乐,把钱放到那里坚决不用。那些钱已经不是普通的钱了,而是宝贵的种子——你只要耐心等待复利的回馈。
或许你心里觉得按上面讲的养2只鸡来“鸡生蛋、蛋生鸡”发家致富不靠谱,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指望“存1万元,15%利息,34年就可以得到100万”来发家致富也同样不靠谱。
我不是质疑你的自律精神,也完全相信你能攒钱,同时也相信你能拿出1万元出来,但真实的世界里有没有长期指数级增长的利率呢?这还真是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今天这里就不细说了,后面我会着重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说指望“存1万元,15%利息,34年就可以得到100万”来发家致富不靠谱,但我并没有说复利效应不靠谱。
如果说复利效应不靠谱,那么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出来放贷了,也就不会出现有人因借高利贷而还不上款,逼着自杀的场面了。比如“裸贷”,各种APP高利贷。
可见,利滚利是一个正常的概念:复利。
一笔存款,若利率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它的增长曲线就是下图所示:
虽然复利的恐怖威力对人们诱惑很大,但一方面真实世界里就没有稳定的利率指数增长,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人没有享受到继承资产的好处。所以,我们不能在很早的时候就能理解到利息的原理和复利的神奇力量。
但还是有值得我们感到万幸的是,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多会产生复利效应。
我们又恰好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变现金额越来越高的时代。这是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奋斗的最佳时代,因为积累必然是有复利效应的。
最后,你会发现,一切有意义的成长过程都是符合那个形状的曲线。金融学里把它叫做“复利曲线”。起初看不出太大的斜率,而一旦过了那个“拐点”,曲线就急速上扬。
就连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也依然是复利曲线的形状。
到了今天,很多人也醒悟过来了,他们开始应用着复利的原理,在资源稀缺的现实世界里抢占绝对的生存优势。
他们知道“个人商业模式”大抵分为三种: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所以,他们刚开始实在“没有办法”不得去做“一份时间出售1次”的事(如服务员),一旦渡过那个“没有办法”期,他们就会迅速去做“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如作者)和“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如投资者)的事情。因为只有去做“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和“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的事情,才有复利效应的产生。
所以,要想自己的人生产生复利效应,前提是不要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里长留,要尽量选择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和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绝大多数作者为什么能120%笃信自己的未来会活成什么样子的,就是因为它们做到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产生了复利效应,有了版税的“睡后收入”做支撑。
在今天知识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里,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一个作者都有机会成为复利效应的收益者——只要你能产出有价值的作品。
当然,我说的作者绝不仅仅是指出书的作者,是包括了所有能产出作品的作者。他可以是工厂的员工写出了“技能指导手册”卖给公司,她也可以是全职妈妈写出了“健康育儿宝典”卖给其他宝妈,他也可以是设计师设计出的“一款方案”成为市场的主流。
机会无处不在,复利效应也无处不在被应用。
理解复利这个概念,也许就是一个人自信的根本所在——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
但,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深刻理解复利这个概念,也是因为自己目前身处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那,一个人如果身处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目前来说,是件“没有办法”的事,那他就没办法跨入下一个阶段了吗?难道说指望“存1万元,15%利息,34年就可以得到100万”来发家致富不靠谱,就不去理财了吗?
当然是有办法去优化的。
有幸的是,你我在此相遇。那不妨让我们在下一篇文章再次相遇,一起聊聊“为什么说可以做到一份时间至少出售2次?”

以上是我肤浅的思考,如有疑问或不妥,烦请留言告诉我,能够得到大家的反馈,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我的思考如果对你有用,记得点赞关注支持一下,想要及时看到我的更新可以关注+🌟星标账号共同开启心智,共同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