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发现, 孩子好像越长大,越不听话?小时候那个围着你想贴贴,随时随地要撒个小娇的小孩,一转眼就变得“叛逆”起来,与父母也越来越“梳离”,甚至都不能和爸爸妈妈好好聊个天?你是否也为此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了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在以往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呢?有没有时刻和孩子成为“一伙人”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首先要有认知,其次要有方法。我们从网络上或者课堂里学习到的话术,说白了只是方法,也就是招术。往往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用起来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为什么会如此呢?其实这就如同老子的思想里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那么“道”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认知”就在“道上”。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定要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和孩子成为“一伙人”。什么意思?就比如学习和孩子,我们是和学习站在一起对付孩子呢?还是和孩子一起来对抗学习?毋庸置疑,大家都会选择后者。这就如同《猫和老鼠》里,小老鼠杰瑞为什么总是勇敢地出去挑衅汤姆猫?难道它知道它会赢,而且还会有一个吹牛的资本说,我赢了猫?其实是老鼠杰瑞心里明白:它背后有一个洞,它随时都可以逃进洞里。对于孩子而言,家长其实就是那个“洞”,孩子这一只未成年的“小老鼠”走出家门,来到学校,准备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无论是面对学习,面对老师,还是和同学相处,都是TA要面对的“大猫”,我们家长要明白,我们不能把洞口给TA堵死,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和孩子做“一伙人”,不然孩子就会因为无助而逐渐远离我们。

     对一个人来说,最本源的愿望是被人接纳,被人认可,被人喜欢,被人赞美。要有归属感,要有价值感。这些从哪里来?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他们学会生活,拥有幸福的能力。每个人都是随身携带“说明书”前行的。每个时期,孩子的精神需求,行为表现,心理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尊重、信任、选择的自由。就相当于读懂了孩子的“说明书”。

       我们的容貌特征、我们的车、房产、金钱、基因都可以传递给下一代,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人生信念是不可以直接传承的。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慢慢的影响孩子、才能同化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一伙人”。

      如果父母没有成长,或者成长的速度不够,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实在是“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了,那教大家三个小妙招:

      第一妙招:放虎归山,将孩子大胆放归属于TA的天地。家长是孩子的引导者、协助者、陪伴者。但是引导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家长只需要在孩子背后给予及时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去面对TA的世界。

       第二妙招:以静制动,把化解矛盾,处理危机的机会先留给孩子。幸福莫过于,陪着你,允许你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而我只管努力的绽放我的精彩。家长静下来,专注于自我的成长,把孩子还给TA自己,让TA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准备、蓄力、调整、出发。而我们只需要默默守候,静待花成花、树成树。

       第三妙招:对症下药,对不同问题,不同阶段做到分类施策,即便是相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孩子都要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不能千人一方。如果家长能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自会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拢家长。

     懂,是爱的前提,是了解的前提,更是教育的前提。家长只有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成为孩子的一伙人,才能最终拿到教育的主导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