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字数:4216    用时:14min

五一假期,一老友哥带家人从杭州来上海旅游,返程途中,绕行我这里,一起吃了顿饭。

 

此时,我们都已经结婚生子,我向嫂子回忆着刚毕业那会儿老友哥带着我在南京奋斗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岁月如歌。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孩子、房子、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和略带彷徨的未来起伏。

 

餐毕,已经是晚上十点多。

 

老友哥第二天一早还有任务,我们就此话别。伴着渐渐远去的引擎声,我们相约另一个在南京的老友,择日再聚。

 

上海的远郊笼罩在静谧的夜空下,初夏时节的杭州湾北岸,凉风徐徐,我仿佛能听到数公里外的海浪,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静。

 

家里已经熄灯,进入了小月龄宝宝的哄睡模式。有了孩子,才真切地体会到那句被父母念叨了无数遍的话: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转。

 

轻手轻脚的简单洗漱,鼾声大作,一夜无话。

 

次日醒来,收到老友哥发来的两条消息,一条是昨夜抵杭的报平安,一条是早上发来的让我写篇文章的选题:为什么国家一直说经济在恢复,而老百姓却感觉日子越来越难过?

 

前段时间在备考心理咨询师,一直没时间起笔,本周落实。

1

降速: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在排队做核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尽管国家公布的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都在恢复,但是老百姓的感受却像依然冰封在那个漫长的疫情季。

 

“感受”是一个很主观的词汇,感受的背后往往充满了假象和偏见。相较于谈论感受,我更愿意相信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从历史中走来的数据。

 

因此,我查阅了2000年至2023年这23年间中国GDP的增速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我们或可一窥中国经济发展背后老百姓感受的来源。

 

2000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49%,8.34%和9.13%。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迎来了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1.7%。

 

与此同时,北京的新房均价从2003年的3888元/平方米上涨到2008年的12877元/平方米。上证综指也从2003年最高点的1649.60点上涨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

 

即便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2008年,在所谓“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9.65%的增长。一直到2012年以前,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9%以上。

 

  • 疫情前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正的经济增长降速是从2012年开始的,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从上一年的9.55%跳水下跌至7.85%。从这一年开始,除了受疫情影响而增速反弹的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再也没有回到过8%以上——2013年为7.77%,2015年为7.04%,2017年为6.95%。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5.95%的增长。

 

在这一年年初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所确立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仅为6%至6.5%之间。

 

可以说,即便没有三年疫情的影响,按照疫情前的经济增速放缓趋势,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大概也将维持在5%到6%之间。

 

那么,2023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呢?5.2%。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迅速消化了三年疫情的影响,以极高的韧性,快速地恢复到了其应有的历史发展水平。

 

但是,尽管恢复了应有的历史发展水平,降速了就是降速了,降速了就应该有降速的体验。

2

调整:迎接第二曲线的艰难蜕变

所以,经济为什么会降速?能不能不降速?

 

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每一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政治涵义,如果相关会议中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词汇,往往意味着正在酝酿一股全新的能量和变革,党内的理论家们则把这些首次出现的全新词汇和对其涵义的解读称为“新话”。

 

2014年,中国政治生态中最活跃的新话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呢?一、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三、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调整为中高速。

 

首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是创新驱动,而非要素和投资驱动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一个经济体根本的增长动力取决于世界财富是否会向自身聚集,而域外财富之所以选择向某一经济体聚集,一定是因为该经济体拥有着这个地球上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

 

  • 20世纪80年代,打工者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凯达玩具厂的流水线上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8年,中国启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我们以极具竞争力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吸引了日韩、欧美、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内地市场的投资,而这种用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换来的财富流入都是要素驱动。

 

随着引进、消化、吸收战略的实施,中国本土市场开始逐步培育出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产业体系,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能出口创汇,尽管附加价值很低。

 

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出口创汇,都有一个产业链分工的问题,所谓附加价值低,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关键的意思就是高端,高端的意思就是更赚钱。

 

很长一段时间,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出口创汇,我们都是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利用自己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靠低价和冲量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博弈,就像那个8亿衬衫换飞机的故事所描述的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应该为曾经徘徊在产业链低端而顾影自怜。

 

“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意在指明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当然是可以吸纳大量一般劳动力的“低端产业”。即使到今天,面临庞大的人口总量,我们依然无法想象离开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加持,中国的就业形势将面临何种困难的局面——尽管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吃苦,尽管我们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具备,尽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被众多国家视为严重威胁而倍受阻击。

 

无论如何,我们的各类要素成本已经不再具有显著优势了,希望通过要素投入吸引财富的流入已经越来越难。

 

要素投入走不通,只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用更高价值的产品出口完成财富导入,“更高价值产品”的背后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期开发”,这是一个痛苦、漫长、充满风险、又要对抗人之惰性的过程。

 

其次,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

 

“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虽然有很多挑战需要化解,但消解房地产行业所累积的风险绝对是处理新旧经济动能转化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重要挑战。

 

  • 人潮涌动的售楼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们还是以房地产为例展开相关话题的论述。

 

房地产的发展当然也需要创新,但相较于因其兼具金融属性而逐渐攀升的资产价格而言,开发商的创新动力(以引导消费预期为目的的模式、营销和概念创新除外)是严重不足的,明明随便造出来的房子就不愁卖,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去搞什么创新呢?

 

另外,即便未来房地产进入到绝对存量的竞争时代,房地产领域钢筋、水泥和沙子的创新又能有多少搞头呢?说到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位置、安全、舒适、宜居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追求。尽管和房地产高度关联的建材、装修、家电、消防、机械和环保等领域有着相当的创新空间,但这并不需要通过推高房价的形式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房子本身是不动产,除非通过推高泡沫的形式吸引海外购房者,否则房价炒来炒去不过是中国人买中国人的内部流通,除了不断的印钱发钞,并没有创造多少实实在在的财富增量。

 

相较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半导体清洁能源人工智能这类产业的发展和突破则具有鲜明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特点,这些产业的发展当然需要必要的、长期的要素投入,但更关键的是智力投入,很多时候,不是投钱就能搞定的。

 

另外,房地产这种傻大黑粗又无比赚钱的行业只要存在一天,整个社会的资源就不会转向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钱都不一定能搞好,不投钱肯定搞不好。

 

仅仅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也必须被按下去——充满野性的房地产不会自己回到笼子里,必须人为地把它关起来,只有这样,被逼到角落和草丛中的新兴产业才有机会茁壮成长。

 

第三,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即便不考虑中国已经取得的庞大经济基数,经济增速也是必然要下滑的。

 

这是一次中国经济的“爬坡换档”,多少有点青黄不接。

 

而且这个坡很长,搞不好会溜车,甚至坠崖。

3

举措:认清形势,提升自己,积极应对

人们的感受之所以变差,并不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心理和行动准备。

 

有一部分人一直对各级政府通报GDP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当GDP增速真的降下来之后,又感觉五爪挠心,信心乏力。相较于2011年9.55%的经济增长率,2023年的5.2%几乎腰斩,而根据相关机构测算,GDP每下降1个点,大约会造成130万至150万人的失业。

数百万人从一些行业流出,就要涌入另一些行业争利,经济面的感受不可能好。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国民,如果说经济转型和升级是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宿命,那么当下的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或许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转型的节奏。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很清楚了:

 

一方面,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要素驱动型产业的非理性发展必须得到遏制,这个遏制的过程,会有大量依附在房地产上下游的,几乎所有传统产业的就业人员被影响甚至挤出。

 

另一方面,全新的发展动能尚未培育完成,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产业甚至产业集群去替代房地产,去吸收、消解从房地产市场挤出的巨量劳动力和资金。

 

更为关键的是,以产业升级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未来的全新产业释放出了一定的就业岗位,那些从房地产市场中被挤出的劳动力也很难满足相关产业的用工要求,这不过是一种结构性失业的开始。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

 

前几天我去江苏的启东上课,有一个学员之前是开网约车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开了,他说现在开网约车的人太多,平台又算得太死,时薪很低,不划算了。

 

  • 失业大军涌入外卖行业,收入腰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上说,蓝领的归宿是送外卖,白领的归宿是网约车,创业的归宿是摆地摊和自媒体。

 

风趣幽默、令人感动又无比残忍。

 

这个时代并不缺机会,生物医药、半导体、AI大模型、人工智能、新型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

 

即便是那些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所谓传统产业,也很少有哪一个产业会彻底消失,他们会在全新的技术浪潮和产业政策中变装绽放,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敏锐嗅觉,跟上行业节奏,持续学习迭代,勇于做出抉择,长期埋头苦干,迎接第二曲线。

 

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奋斗的机会,我们缺的是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学习精神。

 

在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如此。

 

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亦复如此。

 

另外,不要听网上那些什么只有普通人才谈论国家政策的毒鸡汤,这些人不见得真的是社会精英,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摆在了精英的位置上,他们刻意塑造权贵阶层的神秘感,无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显得滑稽、可笑又粗鄙。

 

即便是为了过好自己的一生,我们也应该学会关注和了解国家政策。

 

在中国,不要做政策的小白。

 

五十年前,我们中国人可是人人都读毛选的。

 

 点赞 收藏 转发 | 艰难,就对了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诚 挚

问 候

实事求是

让群体行为清澈见底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