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出国读研需要怎么样的流程?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大家好,我是李学长,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大三开始准备申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终我成功拿到了来自梦校的offer。
这篇文章我会着重分析我如何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申请到UPENN的。
希望能够对你有启发。

缘起
一提起环境设计专业,想必很多在建筑学院学习的同学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大家可能感觉环艺(环境设计)不过是一时的新奇玩意,根本无法和其他同院系的大牛专业相比。
所以我在备考托福的时候,向我投来的大多是惊奇的目光,因为大家对于环艺专业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太多期待。
但我其实对于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比较看好,而且也很执着的想要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因此我想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精细打磨我的专业能力。
我崇拜不已的景观大师们都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为同学们授业解惑,这其中包括国际知名景观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和理论家詹姆斯·科纳,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主任伊安·麦克哈格,目前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景观设计大师Laurie Olin。
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之无愧是景观学的最高学府,这所学校就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梦想,照亮未来。
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我经常独来独往,反复练习英语发音,一个人长途跋涉去考托福,学校放假我却在宿舍里修改作品集。
直到有一天,春光明媚,我醒来看到邮箱里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来的offer,一切都值得。没有什么比那一刻再幸福的事情了。

我的申请路
申请首先得过语言这一关。
整整一个暑期,我都在埋头苦练。之前对英语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我,面对托福这个大boss,也不禁感到茫然。但是为了心里的目标,硬着头皮也要把成绩考过100分以上。
不由得想起自己第二次奔赴托福考试的路上,还发着高烧,浑身发冷。思乡心切,给家里打了电话,简短安慰过后,还得咬牙坚持考试。最后考得105的分数,也是让我长舒了一口气,还是熬过去了。记得那天自己还特地下馆子,开啤酒庆祝了一番。
GRE出乎意料的顺利,简单的备考一个多月就拿到了153+170的分数,并没有消耗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重头戏就登场了,准备作品集。

学过设计的朋友都知道,设计是一件多么需要精工细作的事情。我当时利用各种相关的网络平台学习,但学习是一回事,亲自动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要想打磨出优秀的作品,依靠自己原有的方法和能力简直是天方夜谭。自己预期的和实际做出来的东西相差甚远,根本没法和成熟的设计作品相提并论。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长达几页的图纸上不断修改,润色,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转眼间,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还没有任何收获,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烦躁纠结自不必说。而且那个时候文书撰写也在同步进行,依然不顺利,语言字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问题重重。
时间已然进入倒计时了,一个月的时间我还能做什么。我开始冷静的梳理自己的思绪,于是我先搭好作品的框架,然后集中精力就做一页图纸的内容,突破了这一页,发现作品其他内容也更加容易解决了。
作品逐渐敲定后,文书也就基本完成了。个人陈述的部分结合了自己过往的实地学习经历和对景观专业的理解分析,还有对未来的设想规划侃侃而谈,差不多写出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故事。
最后填写完申请表,我就回家等offer了,期间陆续收到几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宾大的邮件终于来了。为了帮助其他等待offer的同学缩短时间,我很快就礼貌拒绝了其他学校。

经验感受
语言成绩是申请留学的基础条件,当然也是必备条件。所以建议大家先考托福和GRE,再准备其他文书部分,因为考语言成绩不能够分心,需要足够的专注才能出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阅读和听力都是提分项。只要努力刷题完全有可能拿到这两项的高分。口语部分在考试的时候就是切记一点,一下说完,保证作答的完整性。至于GRE个人感觉真的没有很难,只要耐心读题,细心解答就好。其实就我的专业而言,GRE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分数差不多就可以,不一定非要考到很高的分数。
文书部分特别考察学生的思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为在美国,写文书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不管是申请学校还是找工作,都需要出示各种各样的文书。那么如何清晰的展示自己,事关你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写作申请文书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所有的模板和写作套路,明确具体的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经历和想法。不要一个呆板的写作框架,那最后只能把自己框进去。而是要紧紧结合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经历和价值观,这一切要与你的申请方向高度契合。还有一点就是内容针对性要强,要具体,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不然很难得到专业审阅老师的认可。综上简单点说,就是讲好你的故事。
至于推荐信,我认为它实则是对个人陈述的一种补充。在PS里我们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我们自己的过往的个人经历和真实性格。但是在PS文书里,则是以老师或者领导的角度去执笔我们的真实情况和亮点。所以找一个了解你的老师去写,对于推荐信的质量比较重要。
我对个人简历没有太多要强调的事。简洁明了比较好,最好不要长篇大论。把握好几大块主体内容即可,基本信息,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社团活动,科研经历,技能。和其他文书一样,突出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
文书这块建议大家可以选择专业的文书机构,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首推admitwrite平台。拥有名校背景的专业老师亲自提供定制化服务,可以一对一的修改你的文书。当然还有外籍老师帮你润色语言。

我的作品集
作品对于申请景观学的同学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任你的语言成绩光芒四射,文书内容熠熠生辉,但都逃不过“拿作品说话”这几个字。因为你创作的图纸最能直观的看出你对概念、设计和表现的能力,直白点说就是你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因为我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准备。
八月份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我对于景观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所以从哪里着手毫无头绪。我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启发即多方面表现每一个作品不同的侧重点。事实证明,这个理念是对的,起码它很适合我的背景情况。
我最先是将自己在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发挥到极致,比如本科专业学习过的马赛克式设计拓宽了我对设计思考的广度,深化了建筑对于空间的理解,使我注重追求室内的形式设计,更加关注产品的使用功能,甚至主动思考雕塑结构的问题。另外,在设计理念上,我遵从现实现象内化,内心理念外化来创作我的作品集。
我的第一个作品出自之前的一道竞赛题,名叫The Rebreather,关于扬州芒稻河西岸的景观设计。为了能完整的呈现该作品,我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而且进行数据分析,把着力点放在中国城乡结合部上。中国城乡结合部极具中国城乡结构特色,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对扬州该地域历史发展的一个综合分析,以及现象产生的具体特点,我的作品主打两条故事线,即城市和乡村。剖析城市,乡村与自然环境间的矛盾点,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完成这个项目,我获益匪浅,意外了解了有关景观策略和规划设计的内容,对自己之前思考问题的逻辑也作了一个补充。


我的第二个作品Prism出自大三时参加的室内设计竞赛,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主题。其设计理念是尝试对抽象精神概念进行外化,以此进行形态的设计。设计过程中,我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展现。


第三个作品是Floating Weave,关于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这个项目在概念设计方面,表达的更加朴实。在这件作品里,我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流线和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困惑,比如作品尺度的把握上,但最终都想方设法的积极解决。


最后一个作品叫Exchange Pocket,关于用参数化方法来寻找城中村当中流动商业单元的重新布局方式。在这个创作这个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新技术方法对设计创新的可能性。在此就不详细讲解了,直接上图。


总而言之,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和撰写文书一样,要有逻辑,脑海里形成一条故事线,将零碎的内容整合起来。因为我个人是跨专业申请,对景观学并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经验,所以我的设计偏向于多方面表现。但如果你对于景观学很有经验,则可以选择具体方向去表达。
总结
回顾整个申请历程,我基本上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过来。行动力大于一切,持之以恒的行动终将换来丰硕的果实。因为我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很多时候我还很自卑。我很清楚自身没有所谓的天生聪颖,或者后天优势一说。我只知道一旦确立了目标,就一定把事情做到极致。
既然我选择踏入设计行业,不管未来的行业走向是低迷还是高潮,我都坚持把该领域的知识学到最优。现在我认为这种心态对于设计师而言异常难能可贵,因为我可以不管外界的干扰,潜心于自己的创作。
好了就说到这吧,希望你能如愿申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
导师背景
U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MLA景观建筑学硕士在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设计学士。
16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请,主攻MLA方向。
收到包括Upenn, RISD,UVA,Umich,UIUIC,USC学校的硕士录取,专注景观建筑等设计方向的硕士申请。
目前是宾大硕士第二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转专业的申请经验以及在宾大一年半的学习经历来帮助你的申请。
AdmitWrite,基于共享经济模式建立的知名互联网留学平台,留学届Uber。迄今为止,平台入驻世界顶级名校导师已超过1000名,实现美国TOP30,英国G5,澳洲八大等多个地区名校全覆盖。学术大牛?名校学霸?外籍名校导师?牛人汇集地,你想要的都在这里。人文社科/商科/工科?理科/艺术/法学?不管什么方向,我们都能为你匹配同专业名校学霸,申请so easy!中介价格不划算?线上模式,拒绝无谓成本,打造极致专业度,极具性价比服务,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大牛谈留学之申请硬知识可以关注专栏:
学霸谈美国申请:哥大学姐带你冲藤校
大牛谈英国留学:剑桥学姐带你申海外名校
海量名校实战申请经验: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