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年后——其实也不远,就是24年——的一个夏天,李小姐再次回到美国,当她看到自己回到家不到一年就翻倍的美国租金和已经远超出她承受范围的房价时,她可能会想起多年前——其实也就是三四年前——那个午后,疫情蔓延的时期里互联网给她展示巨大商机的时刻……

李小姐不是什么名人,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她就是我一表姐,事故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事故之前的故事

我有一大姨,亲的,从小就坚定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到了城市之后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她嗅到了早期互联网的潜力,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软件,电商,阿里巴巴,一直到海淘和亚马逊等等,每一个风口都抓到了,在国内的商业市场也是纱窗擦屁股——漏了一小手了。

但这人有个问题,她有飞行恐惧症。在国内跑业务也都是火车来火车去,她说这飞机玩意儿是真怕,我们都告诉她飞机事故率是交通工具中最低的,她则是说到:“这哪能一样?这但凡出一次事哪还能救回来!”

反正就是这么个人,做国际贸易甚至自己也没去过国外考察,也只能应了那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我表姐呢,是一个早年的海外大学生,毕业后在马里兰一所学校教书。精神彻底融入美国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上大玩“美国梦”,坚持努力工作,然后在美国二线城市永远租房。

她不关心国际商机和资讯,在奶头乐中快乐生活,只是每每过了凌晨两点半就会开始惆怅为什么自己还没赚到钱。

就这样的两人,在疫情期间又碰到头了。她们拉了个微信语音,大姨开门见山:你要不在美国整个自媒体?我带你做,包赚钱。为什么说是又呢,因为她俩之前合作过一次了,整了美国夏令营,简单说就是把中国学校的学生整去美国学一些美国小学生的课堂内容,呆半个暑假,权当旅游。咱姨呢,对接了国内一个学校的校长,咱老姐了则对接美国那边的高中老师。

这玩意儿看着挺好,似乎也挺赚钱,彼时时间也早,大约在16年,市面上的留学产品还没有像目前这么卷,你搞一个看起来过得去的东西基本都能赚到钱——反正金台子木台子唱得都是同一出戏。

但是呢,我这个老姐比较天然呆,没有做资源隔离,最后这个国内的校长搭上了那个国外的校长,两人一拍即合,他俩赚大钱去了,咱姨和咱姐却成了外人了。所以这次,大姨心想,抓着咱姐的手做,肯定不能出问题吧?再说,按照大姨的判断,这个情况下随便拍点啥都有得赚。

实际上后来事实证明大姨的判断是没错的,那段时间分享海外生活,或者中美资讯对比的账号,随随便便一个都可以起飞。但到了她们这边,执行的人还是会出岔子的。

大姨了解国际的资讯,但是不懂落地的细节,对接不到美国的资源,她自己也不敢飞去美国参与内容制作;老姐呢,虽然人在美国,能接触到很多资源,但是脑子放空,热点在哪,对于老舅的判断也不咋相信,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什么产出内容的能力。

最终各种情况下,这事儿还是黄了。

时至今日,咱姨聊起这事儿,都后悔的直拍大腿,“我就应该自己过去!”

当然她应该是做不到了,她现在都还没有克服飞行恐惧。

说回国际视野这件事儿上。

对于咱姨和咱姐两个人来说,他们都只国际化了一半。一方空有资讯和想法,但是缺少资源和渠道落地;而另一方空有资源和渠道,但却缺乏视野去把握机会。

这其实就是现在大部分人的情况。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即便是在兔鹰关系持续紧张的现在,留美学生也是不减反增,如果抛开这两之间,那他们各自和其他国家的合作那也是多了去了,不要说各种想移民出去的或者想移民进来的。

并非说是国外更好或是国内更好,而是综合来讲,每个地方都有它更好的部分,如果有办法的话,肯定是想把好的部分都享受到才是最优解吧?我要有机会,我恨不得有中国的医保,美国的医疗,泰国的自由,格鲁吉亚的物价,还有新加坡的市容,和堪比越南丛林的绿化。

我们的初衷

如果做不到,那就获得其中的一些部分——这就是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的意义,你有能力与平台看到对你来说更好的选择

同时,这也就是西学东选这个平台搭建的初衷,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个具备有志于国际化的人,有一个能满足ta需求的平台,让资源找到需要它们的人,让有资源的人意识到他们弄有着,会。也就是帮大姨们找到资源和渠道,让老姐们能获得视野与想法,最终大家都能在国际化上更进一步。

我们相信你肯定有着很多想法,我们也相信你肯定也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让想法与机会碰撞,让想法诞生出故事。

也希望不会再有商业事故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