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群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你知道为什么寺院的墙上都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吗?

这和一位唐代高僧有关,接下来,我们将带你走进净宗三祖,承远大师苦修超群的一生。

我们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天下名山之所以僧占多,是因为僧建多。大多的寺院都是僧人号召、德行召感,才把它建起来的。

我们现在常见很多的山头或庙门口的墙上,都写着“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传承就是从承远大师来的。他把阿弥陀佛的愿望,做了这样的一个表达和实现,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闻我名字”得种种殊胜利益。

随着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很多古寺也湮没到只剩下遗迹。
现在如果我们去到南岳的衡山,会见到有一位大德祖师留下来的叫弥陀台的地方。
承远大师(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四川绵竹县人,出家前学道于成都唐禅师(处寂禅师)。二十四岁的大师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法师剃度学道。
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律师受具足戒,于其座下学经、律。此时从天竺游学归来的慧日法师(慈愍三藏),由长安到广州弘传净土法门,承远大师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拜谒慧日法师,乞教修行要义。
慧日法师对其开示云:“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幢,以济群生。(据《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慧日法师的教诲使大师明确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由是顿息诸缘,一心专修净业
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大师参学已毕,回到衡山,依照慧日法师的教导,一方面精进修念佛三昧,另一方面弘教济生。大师刚回到衡山时,在山之西南以树枝、茅草搭建了非常简陋的精舍,内中仅安置经像,名为“弥陀台”。
说到这个弥陀台,老和尚有个子叫法照大师,他是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有一天念阿弥陀佛念的入定了,就入到西方胜境。他亲眼见到,阿弥陀佛旁边站了一位老和尚,穿的也不咋地,但是最近距离站在阿弥陀佛(身旁)。他当时还问了一下,说这是谁呢?说这位就是在弥陀台苦修的承远大师,继承的承,遥远的远。
这个老和尚从来不讲究,衣食也没有保障,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衣着唯求御寒蔽体而已。大师万缘放下,精勤苦修,证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所谓“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当时,很多人慕名去求见他,结果到了那儿了,看见他了没认出来,还以为他是老和尚的侍者,因为他穿的太破布伶仃,一点都不起眼,所以还以为他是侍者,问承远大师在哪里,殊不知已经现在其前,就是这样的一个行持。那么在净土宗的祖师中,虽然他排名第三,但是他的特点是以真修实干为根本,也几乎没有留下来什么著作,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思想特色。反正就一个念阿弥陀佛,为他的本命元辰。
承远大师他修的这个法有点高,叫做般舟三昧。我也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词,什么叫般舟呢,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呢,就是常站立、不休息。这个般舟呀,修精进念佛的人,就是一直在这儿走,一直在这儿走,经行起来念佛,是不能够躺下来的。那么古人的话,最多的有时候能够行般舟行到90天,一直相续。当然现在呢,我们也有这样的法。但是后来,比如说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不提倡现在的人去修这个大量的、密集型的修般舟,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吃不消,你法还没有修成,这个色身先给修垮了。

承远大师给我们示现了一个念佛人的幢相,时至今日,追思大师的净土行持,依然有振聋发聩之感。大师是一位念佛成就者,作为一个志在此生成就往生净土的念佛人来说,自应以大师为楷模,勉力而行。

所以现在最多的是,我们说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行般舟,这个法还有,如果你是一位净土行者,也想说在现生中,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现生中就能够克期取证。要念出来清净的境界,或者说忆佛念佛,印证这个法的话,那么不妨可以去参加这么一次或几次二十四小时的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如果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

 线下共修 

每周五晚 18:00-21:00(公益无费用)

活动内容

儒释道传统文化

地点:南京·新街口

扫码加小帆老师咨询 备注“共修

来源:南京灵谷寺

注: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原作者可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

所有身体的问题,都是心灵问题的信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