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建筑施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资金短缺?

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就如同血液对于生命体,是支持其生存与活跃的根基。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中,资金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畅进行。当企业遭遇经营困境,财务状况出现波动时,资金的流转问题往往是最先浮出水面的警示信号。
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日益激烈的挑战。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为建筑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企业数量激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这股发展热潮中,行业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建筑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惜采取低价策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恶性竞争。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跨界巨头如阿里巴巴等也瞄准了建筑业这块蛋糕,它们携带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传统的建筑企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资金短缺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尽管建筑行业资金流动巨大,但资金的周转却显得异常艰难。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众多企业领导都在积极探寻解决资金困境的出路。然而,在寻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更需要深入剖析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局面的出现?

1.资金短缺的外部因素

1.建筑市场大环境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讲,当前建筑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在市场经济底层逻辑上,处于放量供给的供应方盈利就受到了制约。现阶段生产建筑商品的生产商“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根据供求曲线(图1),供给持续增加,结果就会导致价格进一步降低,即使企业一切运转良好,在市场大背景下,盈利空间也会被压缩。同时,由于供过于求,建设方处于主动市场地位,即买方市场。出于逐利的原始特性,建设方、业主等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设定诸多霸王条款,而施工方为了承接项目不得不接受,因此在合同签订时,建设项目即存在潜亏风险。

图1 供求曲线

政策调整影响了市场走向,“十三五”以来,党中央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的新建,同时国家坚持“房住不炒”,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针对炒房、炒地产等经济过热行为进行适时调控,破除“房地产依赖症”,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作为身处下游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严重影响,举步维艰。

2.地方政府保护及相关政策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出于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保护下属企业经济利益、增加行政收入、税收收入等目的,设置一些资金门槛,如缴纳一定的施工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资保证金等,这无疑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的审批、备案事项,或要求外地企业注册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或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入省(市)手续等等不合理的准入条件,或开工前置行政条件,为建筑施工企业承接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地方政府出台了若干环境保护措施,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正常、有序的施工,停工期间的人工成本、机械成本大,加之混凝土、碎石等相关地材价格也随之调高,导致材料成本不断增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

3.建筑单位的要求及工程款支付

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阶段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情况:

(1)投标。投标前,要求开具保函或缴纳投标保证金;投标阶段,凭借竞争优势地位而压低价格;签订施工合同时,要求缴纳履约保证金,还有部分业主、建设方拒绝接收银行保函,用施工单位缴纳的保证金支付施工预付款。

(2)施工。通过减少施工方提交的工程量、随意变更图纸工程量及施工工序等不良行为,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3)资金使用。存在过度监督现象,使施工单位在资金运用上僵化,不能灵活决定资金使用。

(4)结算。在结算阶段进行合同签证,变更工程量及相应的进度款支付,故意增加审批环节,延长工程款支付时间。

(5)保修。业主、建设方会扣留高比例质保金、延长质保期等。

此外,拖欠工程款近乎成为业内普遍操作。建设领域法制不尽完备,信用体系不健全,加之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有增无减,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收款措施,建设单位能拖则拖,以各种理由竣工不决算或决算审价机构久拖未决,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来越大、账龄越来越长、资金不能正常地流入企业,导致企业变现能力弱化,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同时大量生产资金被无偿占用,致使资金周转血脉不通。建筑施工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戴着“镣铐”经营,生存受到威胁。

3.资金短缺的内部因素

1.垫资施工的普遍现象
垫资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隐形规则”。许多工程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存在资金缺口,初步预算往往低估以满足立项要求,进而要求施工方进行垫资。尤其是资金短缺的开发商,更倾向于寻找有资金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垫资施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方虽知垫资存在风险,但在项目稀缺的环境下,只能无奈接受。
另一种垫资形式是“伪投资”项目,即以少量投资换取大额建设工程。然而,建筑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以轻资产为主,依赖自有资金投资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后期可能因主投资人资金问题,施工方不得不接手整个项目,大量资金被占用,危及企业生存。
2.成本开支的增加
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各类非生产性费用如标牌费、文明施工管理费、环保费等逐年上升。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工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加之工时费的上涨,企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此外,材料价格上涨和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导致工程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投入产出失衡,资金紧缺形势更为严峻。
3.资金管理意识的不足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部分流动资金依赖于银行借贷或资产盘活。然而,受“重产值、轻管理”等观念影响,传统建筑企业领导人的资金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管理措施不力。资金分散在多个账户中,难以进行集中管理,导致资金运行效率低下。
4.内部管理的挑战
项目资金收支计划常考虑不周。在招投标阶段,建筑企业往往更关注造价、经济、技术等方面,而忽视与资金直接相关的支付方式、条件和要求等细节,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足,造成项目管理被动。同时,项目施工中缺乏资金计划,未能结合施工进度和合同付款协议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导致工程款收支不清、未及时收回和支付等问题,增加了与供货商、分包商的矛盾和诉讼风险。此外,许多建筑企业尚未建立或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无法对工程项目资金的收支进行统一筹划和控制。

结语

良好的资金管理,如同为企业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天堂之路”,能让企业经营更加顺畅,业绩更上一层楼。相反,资金管理不善,则可能将企业引向破产的“地狱”。建筑施工企业在面对资金紧张问题时,需有长远眼光和持续努力。唯有深入理解资金紧缺的根源,方能精准施策、补齐短板,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保障现金流的充裕与稳定。此外,借助专业企业咨询机构的智慧,制定更为高效的资金流通与运转方案,也是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有不懂的地方,这边还是建议您找个有经验的融资顾问
一站式解决您的所有问题!
南京九方金融一一最懂您企业的融资专家!
想要了解更多融资内容可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公众号以及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咨询更多详情哦!
产品商务经理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热门产品讯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