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选择了战争

— 揭开日本历史演进的深层密码

作者/季卫东
作者简介:季卫东,男,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10月初我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不久就在校园附近百万遍知恩寺举行的秋季旧书大集市上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得一套小学馆在1970年代前期出版的《日本的历史》(计32卷)。虽然其中有些内容略显过时,但对一个并不专治史学的外国人而言还是够用的。

二十四年后回国之际,因为需要托运的专业书籍太多,就把那套通史全部扔掉了。现在,讲谈社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版的《日本的历史》(计26卷)中文版萃取10卷翻译印行,或多或少弥补了我手边缺乏日本史书的遗憾。

透过表面的现象观察潜在的动机和逻辑关系,把时间序列与空间结构结合起来进行社会的立体化分析,我以为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系列的显著特色。

这套书各卷均为相关断代史领域一流专家的个人专著,对史实的描述更具有连贯性、整合性,并且时有史论的阐发以及贯穿其中的批判理性显得灵光乍现。

出于个人的兴趣,在阅读这套书时我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1. 在中华帝国主导的东亚册封外交和华夷秩序之外,日本为什么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型朝贡体制?

2. 通过“大化改新”曾经建立起来的律令制官僚国家,究竟怎样才蜕变为封建制领主社会,以致“明治维新”又把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作为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3. 日本固有的法律和审判有哪些特征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

在这里结合上述问题意识简单谈一点感想。

-01-
二元外交:倭王的两幅面孔

《汉书》等史料以及1784年在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都证明,倭王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至少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和倭五王是正式接受了中国皇帝册封的。

本来东瀛列岛四周环海,存在天然的安全屏障,让大陆帝国产生鞭长莫及之感,那为什么倭王权还要主动拜结藩属关系呢?

曾经任职宫内厅的熊谷公男教授在记述古坟时代和飞鸟时代的第2卷《从大王到天皇》中给出的理由是:

1. 借助中华帝国的权威来加强倭王权的地位,维系内部的君臣关系;

2. 吸纳大陆的先进文化、技术、制度以及物质,尤其是通过垄断这类资源的分配来掌控列岛各地的首领。

然而当倭王权已经巩固时,第一种理由就无足轻重了。当倭国可以通过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通线获得必要的资源时,第二种理由也会大幅度减弱。于是乎,倭王权渐次产生了脱离对华朝贡体制的意志,而使意志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在朝鲜半岛的局势。

古代朝鲜的各国面对中华帝国极其强大的压力,始终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也很容易出现合纵连横的战乱,并且一旦有事就不得不向倭国求援。因为自然形成的“海上万里长城”,只要朝鲜半岛具有对华的某种独立自主性,大和民族就可以高枕无忧,所以倭国势必介入半岛事务,抓住朝鲜各小国的软肋逼迫其从属、朝贡于自己,并用武力支援来交换产自大陆的文化、技术以及物质资源。

本来朝鲜各国大多已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敷衍倭国不得不展开“二元外交”——同时承认对中国皇帝和倭王权的朝贡。在条件不成熟时,倭国自身也要推行复杂的二元外交,玩弄规范的语言游戏——表面承认中国为宗主,但背地里却自称宗主。用坂上康俊教授的表述,“在面对大唐和在面对国内、新罗、渤海时使用两副不同的面孔”。

但是,一旦条件成熟,倭国就会拉起自我中心的“小中华圈”,力争独立于中国在东亚建立的华夷秩序之外。

为了形成和维持上述机制,倭王权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便对内统一东瀛列岛,对外挺进朝鲜半岛。

正像下向井龙彦教授所分析的那样,到公元8世纪,律令制下的日本按照“一户一兵”的方式进行征兵,已经可结集起20余万人的军队。考虑到当时总人口只有600-700万,这的确是令人震惊的武装规模。

实际上,日本建立编户制、班田制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一个庞大的军团,奉天皇为最高军事指挥。由于本国防卫几乎不太需要用力,如此畸形发展的士兵队伍必然带有侵略性,始终以新罗和中国为假想敌。

当然,强大的武装力量也使日本进一步加强了独自建构朝贡-册封体制的底气。虽然后来律令国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有裁军之举,但旋即武士阶层登上历史舞台,进而走向武家政权。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根源就在这里。

史料证明,倭本位的“小中华圈”从公元405年倭王支持百济的人质腆支继承王位起开始形成。起先的意图仅仅是为了与半岛北部比较强盛的高句丽对抗,并且希望从中国皇帝的册封中取得与高句丽同等的地位。

倭王为了促使中国统治者赐予“都督诸军事”称号,举出包括金官国、加罗的北大加耶地区、秦韩、慕韩等在内的任那以及百济、新罗为倭国藩属作为依据,实际上是想让中国承认他拥有对高句丽领域之外的朝鲜半岛的军政统辖权。

由于百济、新罗均为独立国家,百济还得到中国册封,所以当时的中国王朝统治者拒绝了倭王的诉求。为此,倭王决定脱离中国的册封体制并开始使用“治天下大王”称号和“日本”国名,到7世纪更采用“天皇”称号,旨在树立万世一系统治天下的具象化终极权威,并且全然不受中国式天命论和德治思想的约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建立的“小中华圈”里,任那这个朝鲜半岛上的伽耶诸国作为藩属的典型或者象征性符号始终具有的重要的意义。即便在任那被其他国家消灭之后,日本也长期打着“复兴任那“的旗帜不断向周边小国施加影响并牟利,甚至迫使已经成为藩属的新罗派遣官吏充当任那使臣、另外再以任那的名义追加一份贡品(任那之调)

后来,又以列岛内部的异族虾夷、隼人等来代替外部的任那作为朝贡国,反复上演册封与藩属关系的活剧,以向本国臣民作君临天下之秀。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古代日本也属于一种以武力进攻和武力支援为手段来推行朝贡贸易的“剧场国家”,任那则或明或暗在其中扮演作为一个”托儿“的角色。时至今天,东亚又开始风云变幻了,那个任那还会在什么地方借尸还魂吗?

-02-
大化改新:军国主义体制的起源

从“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丛书可以看到,公元5世纪的倭王权具有联合政权的性质。以倭王室为中心,与葛城、和珥等大和豪族以及筑紫、吉备、出云、纪、上毛野等实力派地方豪族结成联盟进行统治。

地方豪族为倭王室效力,作为回报可以获得经由朝鲜半岛引进的大陆先进文化、技术以及产物,特别是当时极为重要的铁资源。在这里,互惠构成秩序的黄金律,礼尚往来的酬报关系维系着政权的稳定。

与这种联合政权的属性相关,倭王的即位仪式与后来的天皇即位仪式不同,需要经过群臣推举新王的程序。这意味着大王不能仅凭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继任者;这也意味着如果倭王没有获得群臣的推戴,其正统性就会受到质疑;这还意味着在即位仪式上大王与群臣必须互相承认,宛如重新缔结联盟的契约。

到了公元6世纪上半叶,倭王权以镇压地方豪族的叛乱为契机开始推行集权化,借助氏姓制、国造制、部民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当然,对朝鲜半岛用兵也成为加强倭王权力的一种重要的驱动装置。

在7世纪上半叶,围绕推古天皇的王位继承爆发激烈的持续争论,群臣不得不从先王遗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根据,这意味着前任大王的意志开始变得更加重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逐渐倾向于采取禅让的方式转交王位,在事实上绕开了群臣推戴环节。

于是,前任大王对王位继承终于获得决定性影响力,并且确立起倭王的主体精神。正如坂上康俊教授所说,“太上天皇是为了让皇位继承更加顺利才存在的,……这是日本独自设计出来的制度。然而,倘若皇太子制度本身很稳定,那么太上天皇制度也就画蛇添足了”。以前任的大王或天皇让位来决定继任者的方式,实际上也为后来的“院政”以及权力二重结构留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伏笔。

随着倭王主体性的增强,在天皇与群臣之间毫不避讳的互惠性关系的基础上,开始建构一种等级化组织。

赏阅类似的妙文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作者/王人博
劝君少颂秦始皇   作者/冯天瑜
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作者/刘长铭
人何以承受悲苦的人生?作者/孙周兴
权谋、告密与坚守:秦制时代的三个故事   作者/谌旭彬
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作者/蒙培元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作者/沈亦云
对历史的认知有四个阶段,绝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层   作者/杨巨平
资本主义在西方取得了非凡成就,为何在别处却停滞不前?作者/刘守刚
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   作者/屏营、愈嘉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身处“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   作者/傅高义
中国画中的线条哲学   作者/吴昌硕
三个被误解最深的医学常识   作者/韩启德
好教师的5种关键行为   作者/郑杰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作者/思享
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寻求背后的确定性?  作者/包刚升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作者/林达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   作者/清悠
剑桥中国史:一场尚待完成的出版接力   作者/燕舞
教育系统的奇葩逻辑   作者/秦春华
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生命状态?作者/李镇西
资本主义丨文明还是罪恶?作者/王佳鹏
各民族作家共同参与汉语的锤炼   作者/贺绍俊
创世:每个人一生中都该有一次的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郑柯
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本敢讲真话的书   作者/乔晓春
回望两千年,未来的乌克兰会迎来自由与和平吗?作者/王子琛
什么是经济学?什么不是经济学?作者/姚洋
恶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无条件的服从   作者/荞麦
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作者/张大春
读书有味身忘老   作者/王国信
大英帝国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蓝凰
从骨干教师走向卓越教师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张祖庆
读书无小事:一个人的气质,尽在书房之中   作者/大婉
美元背后的秘密   作者/有间诉舍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作者/郭建龙
罪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已经对罪恶习以为常   作者/格隆
资本主义:文明还是罪恶? 作者/王佳鹏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作者/周有光
安·兰德: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作者/刘亚伟
为什么“反民主”的宪法,却能换来民主的大奇迹?  作者/胡晓进
人到中年,不能无“性”   作者/北叔
人性之恶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作者/刀尔登
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作者/王笛
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   作者/宁向东
比精神忧郁更痛苦的,是文明带来的压抑   作者/渠敬东
书房,是一个人对世界最后的抵抗   作者/扬之水
如何写出走心的期末评语?看这一篇就够了!  作者/冯锟
孩子厌学的三大真正原因   作者/李庆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作者/王汎森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最严重缺失的基因   作者/李慎之
逻辑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作者/李万中
消失的真实:当今的种种危机,实质都是思想的危机   作者/金观涛
权力与财富:什么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  作者/刘琅
哪种自由,才是现代文明的最高目标?  作者/贡当斯
哲学说到底,还是希望人能活明白   作者/陈嘉映
抓教学质量的四大绝招   作者/魏书生
如果音乐没有历史,那余下的只有噪音   作者/双烽镇
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作者/施爱东
纳粹德国的逃亡者   作者/王彬彬
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底层动力   作者/李怀印
学校教师最烦的形式主义   作者/杨鹏
动物有审美能力吗? 作者/陈水华
从法律角度破解电车难题   作者/罗翔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作者/朱生豪
爱情是什么?  作者/陈赛
被忽视的里程碑:人类文明史上绕不开的一部“补充文献”   作者/凌晨
中国社科院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推荐的世界史书单   推荐者/刘健 孙思萌 王华
研究历史,贵在求真   作者/杨奎松
红尘万丈,往事如烟:库页岛的沦亡史   作者/卜键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作者/冯友兰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一个时代的落幕   作者/见闻君
有些高校已丧失基本的“大学精神”   作者/徐斌
无知与自由   作者/包万超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作者/火养
当今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   作者/温儒敏
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作者/余英时
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进取   作者/王鼎钧
为什么哲学家和科学家会相信有上帝?作者/李泽健
学校、校长、老师安静下来,才能让学校静下来   作者/王栋生
为什么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总是大相径庭   作者/陈乐民
教育需要安静,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 作者/吴起海
世界文明为何能在敦煌得以安身? 作者/白玮
研究革命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作者/徐庆全
不合时宜的先知:忘掉历史,会双目失明   作者/张柠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奴隶制度 作者/蔡垒磊
敬告青年 作者/陈独秀
进化有多难:三个伊斯兰国家的倒退教训 作者/不详
没有独立思考就可能成为恶的化身 作者/译林
最后的自由骑士 作者/叶克飞
丝路大历史:一个僧人踢开的百年大外交 作者/郭建龙
北大教授:学术会议,已沦为表演! 作者/陈洪捷
草原往事 作者/徐兆寿
人类的两大幸事,读书与思考 作者/江湖西子
把思想局限在现在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 作者/林贤治
当你迷茫的时候,读一读刘备的人生 作者/哈叔
讲真话,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作者/陈徒手
乌克兰事件的世界意义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作者/张文木
乌克兰与俄罗斯:千年来谁出卖了谁? 作者/郭晔旻
他们凭什么是大师 作者/孙庆东
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作者/邓晓芒
人工智能让现有优势荡然无存 作者/钱颖一
美国的反智主义 作者/余英时
好女人是一本无字的书 作者/佚名
马家窑文化与羌人 作者/孙宏开 刘光坤
比学术腐败危害更大的,是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 作者/阮炜
哲学和音乐让我们不再孤独 作者/王德峰
浮肿了没有 作者/北岛
法国大革命是对美国革命的拙劣模仿 作者/北游
“终结艾滋病”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郭巍
决定历史走向的五个终极目标 作者/任剑涛
庄子:自由就是最大的牢笼 作者/林光华
麦迪逊的山河故人: 他们的争辩中,隐藏着国家的命运 作者/田雷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作者/何光泸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作者/史铁生
生活是好玩的 作者/汪曾祺
北大一定会是出文化与思想大家的地方 作者/蔡元培
读书是最容易获得幸福感的事 作者/汉字君
少数民族对古代敦煌文化的贡献 作者/杨富学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 作者/徐沪生
日本没有教师节 作者/翟杰
开你个大头会 作者/余光中
饥饿年代的中国女性 作者/梁晓声
教养是常识,一学就会 作者/蔡澜
意志力决定人生的成败 作者/张振
意志力是应对困苦最好的武器 1 作者/张振
论书生的酸气 作者/朱自清
一肚子草的男人多了 作者/从维熙
一路靠自己,没人陪着你! 作者/佚名
诺奖后七年,莫言从“讲故事的人”成了“被讲述的人” 作者/吴呈杰
那些在岁月里走丢的人 名家散文
阅读的衰落不一定是坏事 作者/苏力
说树 作者/吴冠中
“敦煌守护神”的命运死结 作者/张泉
实施方案政策 内蒙古教育发布
村长家的狗疯了 作者/佚名
寂静的园子 作者/巴金
毛远新披露: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真实看法 提供者/阎长贵
鲁迅是药,胡适是饭 作者/孙郁
远离爆款网红书 作者/汪涌豪
世上最不幸的事情是,公司不在了,市场回来了! 作者/周其仁
吃素者是能量最高的人 灵性觉醒中国梦
林语堂的人生智慧 作者/史飞翔
佛教著名的五大译师 来源:亦荷缘
海子:活着的凄苦与离世后的辉煌 作者/刘春
应然的民族教育应突出“差异性” 作者/苏德  江涛  袁梅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 来源:第一哲学家
早知道吃素这么厉害,谁还吃肉啊 来源:每天学佛网
第一位进入西藏的日本人 作者/秦永章
藏族,一个高贵的民族 作者/北京支教教师119
韩国怎么就成了一个基督教国家? 作者/游天婵
中国作家排行榜 来源:现当代文学
科学的种子在那里? 作者/任鸿隽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作者/朱光潜
健康,是你的责任 作者/佚名
历史上那些离不开酒的诗人 来源:德馨
仓央嘉措:不负如来,不负卿 来源:德馨
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作者/李开复
如何辨认身边的聪明人 作者/谢熊猫君
人性经不住考验 作者/佚名
我承担了我的错误,也获得了我的荣耀,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负责 作者/李嘉诚
一个无聊得只能看书的民族 作者/李唐
历史有什么用? 作者/杨念群
何为创意,创意何来:我所理解的创意写作 作者/徐则臣
轮回 作者/薛培政
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 作者/项贤明
孔子的故事: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作者/苗旺根

持光•文汇台

诗文    论文    古文    译文    常识

公众号:woezin

微信号:1753910507

邮箱号:woezin@126.com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