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缺陷,但缺乏独处的时光,那不亚于一场自我毁灭。

作者:思文扫地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独处,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周国平说,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

所以,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拥有一颗澄明的心,能享受一群人的热闹,也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曼迪·赫尔在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中写道:“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选择前者是孤独,那是一种“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看黄昏”的寂寞之境。

选择后者是独处,那是一种“近看庭前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云卷云舒”的淡然之境。

朋友晓晓说:“我喜欢独处,开始觉得安静、自在、不拘束、不用迁就他人,后来就成为一种习惯。

偶尔和朋友一起,感觉对方那么不舒服,那种伪装我一眼就看出来。他们心里早把我看作异类,可我不在乎,因为我遇到更优秀的自己。”

是的,我不在乎身边人如何评价,我只在乎是否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普通人与人交往,心情愉悦,但优秀的人不喜社交,只因社交实际上降低生活品质,所以,他们更喜欢独处。

优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们只是更偏爱独处。

因为,对他们来说,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赋能,更是一种自我认知。

  • 所以,请拥抱独处,这是一个人最好的人生姿态,它不仅让你遇见其他优秀的人,也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8年初,因为富书,我在写作路上有幸结识了易小婉老师。

易老师在一个人住一年文章中这样说:“独居的幸福感,是看你愿意在无用的事情上花多少心思。

这句话正体现了她在苏州的新生活方式。

易老师在苏州独居了一年,在来苏州之前,她在杭州有一个合租的女室友,一起同居了三年。

她室友是一个生活能力特别强的人,从换灯泡到做饭,大小家务活几乎全包。而到苏州后一个人不得不亲力亲为。

她说:“没有了室友的独居生活,需要面对更多琐碎,需要独自承担更多,但却拥有更多自由。”

一个人独处时,生活节奏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看书、写作、打扫房间…

这种不被人打扰,不被他人意志左右的安静世界,独自完成一件事不亚于写完一篇稿子。

她曾问室友:“你觉得我们住在一起三年靠的是努力吗?”

室友说:“要不是你努力让着我,我努力迁就你,你以为我们不会世纪大战啊。你知道吗?有那么几个时刻,我想拍死你,你忘了。我都想放弃你了,想着我干脆离开。”

“想想你离开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独自生活,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很多人害怕寂寞和孤独,不愿意独自生活。

“凑合过”“就这样”“将就着”...我们宁可与不爱的人在一起,维持一段泛白恋情或破裂婚姻,让自己在冰与火中煎熬。

有时候,独自生活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让你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审视自己的过往,发现各种关系下所隐藏的不足或缺陷,而这些不足,恰恰是你今后成长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

她说:“那些关于独居各种问题,在写书之后,就像一个个难题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那个曾经脆弱的、孤独的、敏感的自我,也在书写中得到成长与疗愈。”

正如曼迪·赫尔说:“总有些路,你必须一个人走。”

哪怕孤独陪伴,也要把它走下去。

独处,是一种自我赋能

周国平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从心理层面来说,“独处的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想法与需求,能被自己的内心所陪伴、安抚和慰藉,且不感到无聊或空虚,且自得其乐。

它是一个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标志,意味着对自己生活有着足够的掌控。

而从实践层面,独处就是一种自我赋能。

关于赋能,前阿里执行副总裁曾鸣先生在为《重新定义公司》序言中提到:“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

曾鸣先生的赋能属于外部赋能,即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即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

但一个人成长,更需要的是自我赋能。

所谓自我赋能,就是个体深知时代变革趋势,从一颗螺丝钉被动安排转变为一棵植物种子自我驱动

独自在黑暗泥土中吸收土壤养分基础能力强化和日月精华核心能力迭代,默默从地底下长出来竞争胜出,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成功者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这样描述自己独处的性情: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个人默默地跑步,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写文章,我也不觉得煎熬,也不感到无聊。

村上春树创作小说二十余年,从未遇到才华枯竭的尴尬境况。

究其根由,就是实现了自我赋能,即让他拥有成功的优秀者所具有的三种核心能力:思考力、耐力、专注力。

这三种能力,恰恰是当下很多人所稀缺的核心能力,因为你无法依靠外部赋能直接获得,唯有独处方能拥有,因为真正独处时,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

时代在变,善于自我赋能,将是你今后的核心竞争力,这在很多大程度上决定你和优秀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独处,是一种自我认知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这里的庸俗,可以理解为追求合群从众中而丧失自我,并做着一些没有意义或价值的事。

他们时刻不停从门窗向外张望,寻找外部刺激,以驱动自己的精神和情绪活跃,他们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为此甚至丢掉性命。

吴永宁曾这样说:“极限运动国内第一人我不敢说,但我一定是玩得最狠的那一个,因为我每天都在爬,我是在玩儿命。”

他是在玩命,而且真把自己命给玩没了。

据山东卫视透露,吴永宁生前曾经做了两个引体向上,在做第三个的时候他出现了意外。

由于体力不支他再也没能爬上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

如他这样的一群人,在高空中摇摆,在危险中狂欢,为的就是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粉丝带给他的成就感,以及可观的金钱。

或许,直到坠落那一刻才意识到,因拒绝恐惧,不幸拥有惨淡平庸的一生。

他的死没有任何意义,粉丝很快将他遗忘,就连用生命换来的视频也在一夜间被直播平台删除。

现实中,当社交、娱乐、奢侈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最终都将以痛苦而告终,甚至以性命为代价。

叔本华说,能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因为一个人内在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我们说,道家抱守天人合一,佛家讲究明心见性,儒家倡导养德尽性,身外之物都不重要。

  • 独处,即是修行。

它可以看作一种内在整合,这种整合,就是将外部事物经过“自我消化”后放到内在世界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不断优化自我认知体系。

关于认知,猎豹创始人傅盛把人的认知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比重95%

(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比重4%

(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事情的规律,提升自己的认知比重0.9%

(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比重0.1%

在他看来,有95%的人处于第一种状态,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不向外看”的状态,就连尝试和对外沟通的欲望都没有。

这种状态非常可怕。

如果吴永宁对死亡有敬畏之心,对自身行为有深度认知,惨剧也就不会发生。

但我深信,他不是最后一个。

现实中,你想要判断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就看他能不能独处?看他一个人呆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若是前者,说明他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这样的人,会持续热衷社交、娱乐这些没有价值的事,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缺陷,但缺乏独处的时光,那不亚于一场自我毁灭。

而当下,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你将面临两种现实困境,要么在无知无畏中“自我毁灭”,要么在过度焦虑中“等待死亡”。

要想突破,唯有独处而胜之。

作者简介:思文扫地,富书作者,关注内在成长和精神品质,追求丰富的单纯和不张扬的激情,愿与您一起探寻人生的美好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创业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