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做好人?

发表于 资讯中心

​今天遇到一个同学表达了他对于道德的迷惑。他和我说,他一直以为做好事,帮忙,对人友善是对的,但是现在却愈发因为一些抱怨,一些责备,一些莫名的错怪而迷茫了。他现在已经难以清楚,在一些明显撒谎,欺骗,冷漠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场合,为何还要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换言之,归根到底,我们究竟为何要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对此迷惑不解。然而我却非常赞同他的这种状态。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这种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都是非反思而且是他律的。我们的道德感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又或者是他人的要求,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道德感确实极其容易破灭。就像这位小同学所说的,他进入大学以后,仍然做着道德上的好人,仍然热情帮助他人,他无反思无自觉的践行着道德——直到他有一次遇到无辜的冤枉,他的道德感就因此瞬间破灭了。在我看来,这一次破灭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道德因此真正进入了你的视野,你开始真正的去反思,为何要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实在说来,关于撒谎更加有益是否要撒谎,冷漠更少麻烦为何要助人这些问题,只有跃入了这样的道德反思层面才有意义。因为一旦缺乏反思,缺乏自身对于道德的体悟和理解,上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如此地显而易见,以至于你去践行真诚、热情、耐心等诸多道德品质时都会被人觉得是笨人,也会自觉是笨人。在缺乏反思,在道德之根基尚未深深植入我们生命的土壤之前,这些问题就始终是一个极其肤浅的,关于利益抉择的问题,或者关于受限于他人而不得不为的问题(例如欺骗会受到严惩而不得不真诚),道德感就始终无法豁出我们狭隘的利益之视野从而透亮我们整个生命,拔高我们整个人生的层次与境界。

​也许会有人问,猫猫,这个根基,这个始终不会再动摇了,不会因为被误解、被错怪,缺乏反馈而失去对于道德实践的乐趣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你。因为这个问题是概念上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个是最根本的事情,是我们生命基底的事情,是元伦理学的事情,所以无法被阐述。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说撒谎如果有益,那么要不要撒谎?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伦理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只要有益撒谎未尝不可。这是从利益的角度出来,把道德很表浅地理解为最能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另一个是,无论什么情况,撒谎就是不对的。看到了吗?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任何可供讨论和争执之处,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立场问题。只要你的生命被道德所透亮,那么撒谎就是不被允许的,无论它多么能促进利益。所以说,如果要我强为之词,我只能说,这种深深植入我们生命中从而支持,点亮我们整个人生,拔高我们生命整个高度的根基,就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的践行道德的愿望。这种自律正是因为永远从内心蓬勃的喷涌而出,正是因为不受任何条件和规则乃至环境的束缚,而永远践行着自己的道德理想,才是如此可贵,如此值得欲求。对这种道德感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说法,叫“慎独”慎独之状态下,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被惩罚也不被他人得知。那么我为何要在这种绝佳的自我封闭的环境中仍旧行善呢?答案只有一个。当你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无间断的蓬勃而涌出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慎独,因为对你来说,实际已再无选择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