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呢,我周六会在公寓睡到自然醒,吃个早午饭,困意袭来后接着睡到自然醒,看看书健健身收拾收拾,然后迎着夕阳回家。于是后来逐渐变成两周回一次,诠释了啥叫「不爱回家」。午休睡醒之后,收到我妈的微信:这个礼拜不回来吧?明天要上班是吧?我以为她没看见,过了十分钟,我又问她,咱们明天去哪玩啊?此时,我以为她单纯在忙,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回家后,她劈头盖脸第一句话,就三天班,还请假!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在传统价值观里,所有人都在执行的生活方式,我怎么能脱俗呢?别人想上班还没人要,我在有名的单位,干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为什么不忍忍干一天赚一天呢?但是这回,我感到不解,气极反笑,直接刚了回去,那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三天工资进你口袋,给你花了吗?我发现再怎么事无巨细剖肝沥胆地去描述分析调休制度的离谱,上班坐牢的难捱,像被锯木头似的生活的钝痛,也是无法被共情的。她无法像社畜一样对上班深恶痛绝,甚至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我指指点点,是因为她(在我看来我妈比我更不适合上班。她可一直是高傲自由的小鸟啊,你让她被圈养被压榨,哪怕拔掉她的伶牙利齿,捂住她的嘴,光气场也能把你直接撕了xs)即使她上过班,时代有它的局限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和机遇,她也同样无法感同身受。如果是以前,我会因为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不被亲人理解而苦上加苦。但现在,我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是再亲近的家人,即使是你们看到的最可爱的妈妈,保持边界感,保持一定距离和空间,才是让彼此过得更好的办法。各家有各家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有不同的视角、经历和思维方式。我们又不是都敏俊兮。人的一生短暂,看过的样本永远达不到够的程度,体验的生活永远是各有各的精彩特别。人与人的感受力也不同,所以真正的感同身受,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包容也本就是很难很珍贵的东西。我们能尽量做到平等和尊重,别随意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就很不错。我一下子也想明白了,为什么我曾经对于买房有执念,为什么要用清明在家待着来考察未来的家庭生活,为什么算钱的时候要算房租和伙食费,为什么明明随性但考虑问题要有逻辑要事事周全等等。如果说更早的以前是通过独自远行求学工作来实现物理隔离,那么现在心智成熟一些,看得更清一些,就不再会逃避,而是开始采取既承担责任又享受温情同时兼顾独立自主的方法了。有后盾固然是好,但凡事都有两面,后盾给你承接力,也可能从背后传来强硬的压力,把你向外推远。我吃着锅里糊糊的像呕吐物一样的饭,一边真香,一边跟我妈回嘴,一边内心暗暗评估着回公寓放飞自我 vs 在家赖着舔着孰优孰劣。(因为我喜欢吃软软的饭,然后那坨饭里还混杂了肉肉啊菜菜啊什么的,这也是虽然那个饭的卖相一言难尽,但是我还是真香的原因了。)主要还是公寓附近,没啥好吃的了,所以公寓暂且当个 plan B 吧。在家吃剩饭,甚至各吃各的也不是不行,毕竟家里的不少食物是我买的!光吃我买的,也够活了!就算不要这发言权了,也可以全身而退,不受制于人!我可以选择让自己让大家都开心,也可以选择都别开心了。所以,让自己有选择可能并不全是指有多少条前途,而是指让自己有说不的选择,有发疯的选择。这样我就可以像山鲁佐德一样,哄着我的国王——我妈,平稳度过这个假期,度过我的一千零一夜了。刚刚我妈端着切好的羊角蜜来找我,试图窥探我在写些什么,被我一个大鹏展翅拦住了!所以李女士,若您看到这,我必须要认真地表达一下,如果您对我和他的详细瓜感兴趣,比如我们面对面呆了几个小时都干了些啥聊了些啥,有没有加微信,有没有突破性的后续发展等等,您可以思考下明天烧点啥好吃的菜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