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累死也交不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刚刚看完《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真的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孩子自控力有问题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引导的,这本书都有答案,可以回答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孩子缺乏自驱力
二、孩子承受不了什么压力?
三、如何支持孩子,做顾问型父母?
四、怎么让孩子找到自主感、控制感?
五、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六、怎么把自主感带到学校、转移到学习上?
七、如何锻炼大脑
我刚刚看完这本书,简单整理一下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威廉,另一位是启发型教育家里德。他们从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出发,对几千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研究,讲述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控制感,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如何让孩子走向独立,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不要试图控制,而是做孩子安定的大后方
一、为什么孩子缺乏自驱力
两位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先要知道孩子大脑当中做决策的到底是谁
第一个部分叫前额皮质,前额皮质就是人类最高级的地方,是进化史上最晚进化出来的组织,也是人在发育过程中最晚发育成熟的,20岁左右成熟,它是人进行复杂的认知和行为调节的地方。
这个地方受损,会有一系列的认知、情绪、行为问题,想想一部车的方向盘、刹车出了问题,这车还能不能开。脑子拐不过来弯、情绪起伏大、脾气暴躁一般都是这里不够成熟。
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压力过大、情绪低落、或者情绪过于激动的时候它就掉线。比如跟女朋友吵架,她大发脾气的时候讲道理有用吗?
你肯定说没用。
对,为什么?
因为生理决定前额皮层不工作了,它是理性官
和它对应的就是杏仁核
杏仁核是情绪官,是人类大脑中最早进化出来的。资历深,所以决定了前额皮质得听它的话。情绪平稳,前额皮层就能顺利工作,过于情绪化就不能理性思考。所以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如果他不想控制自己,放弃了前额皮质的功能,就变得易怒,会大喊大叫。如果你暴怒吼他,那他很可能处于畏惧权威干脆不再说话
要么沉默,要么暴力,因为此刻掌控他大脑的是杏仁核,是情绪而不是理智,理性官现在不工作了。
这个时候你累死气死都无效
所以,不要让孩子有过度的压力,不要让负面情绪主导上风,从生理上来讲,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决策能力、执行功能
二、孩子的压力有哪些?
孩子肯定是需要压力的,他们的压力一般分成3类:
第一类压力,叫作正向压力
就是遇到压力后生理上紧张,思维上想办法,行动上解决问题,最后快速恢复平静
这种压力锻炼了能力,快速地上升皮质醇,快速地下降。皮质醇是一种重要的激素,通常被称为“应激激素”,在身体的应激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皮质醇水平如果长期降不下来,会对情绪、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焦虑、抑郁和记忆问题。正向压力可以让皮质醇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二类,叫可承受压力
有一点点的损害,但是它可以复原
比如,把很多刚出生的小老鼠拿开,离开妈妈身边,这个对于哺乳动物来讲是很大的压力。如果在十五分钟之内,让这个老鼠回到妈妈的身边,你就会发现这个母鼠会舔那个小老鼠的皮毛,然后让它舒服,实际上就是安慰它,然后这个小老鼠的行为就会慢慢地变得正常,这个叫作可承受的压力。
第三类,毒性压力
如果让小老鼠离开妈妈超过三个小时以后,会发现很多小老鼠就不理它的妈妈。就是断了这个联结了,它已经完全受到伤害了,这种压力叫作毒性压力
如果不给自己的大脑和身体恢复的机会,这种压力会让人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这种无助感会让人对于种种任务都无能为力。
而长期的存在着这样的压力,就会影响海马体,而海马体正是主管工作记忆的地方,长期下去,就会伤害到孩子的大脑。
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毒性压力对人都没有好处。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影响。只要是正常的青少年,就算没有遭遇什么特定的压力源,都会对压力有过度的反应。
可是,他们应付压力的工具很少
所以,这种压力造成的焦虑本身不断在滋生新的焦虑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父母,要知道怎么可以指导孩子
三、如何支持孩子,做“顾问型父母”
今天有个妈妈提出问题“二年级的女儿被老师投诉不爱学习,女儿就是对学习没兴趣,该怎么办”
还有好多人问“孩子写作业拖拉散漫,一点点作业写3个小时,崩溃了”
这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
首先,你可能会发现,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你甚至在逼迫孩子做一些连你自己都未必认同的规则与态度。你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其次,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如果父母比孩子还要用劲,那孩子很可能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因为如果孩子学习好,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
最后,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做他抵触的事情。如果他抵触,那么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情绪的内耗中,即使按你说的去做,那么理性官也是不怎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那为什么我们要做“顾问型父母”?为什么孩子的大脑喜欢顾问型?
对孩子来说,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中,也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所以,面对一切学习上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无条件的去爱孩子”
第一步,退一步。不用所有的事都按照父母、老师的想法来办
第二步,给孩子你的爱、关注和支持,让他做决策
第三步,学会让孩子做主
有三句话要学会讲,而且这三句话很精辟:
第一句话“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
第二句话“你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
第三句话“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看到这里,终于知道好多博主建议的出处了,他们都在教家长这3句话跟孩子沟通。
也许你心里想,天哪,让孩子做主,他肯定玩游戏玩到夜里才开始做作业
那不妨用这3句话试试,用你相信他的眼神跟他说话。
四、怎么让孩子找到自主感、控制感?
对孩子说:“你来定”
“你来定”并不是说,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你也不应该牺牲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和感受。做自己感觉合适的那些事。
同时,“设立边界”
我们定好明确的基本规则。同时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理性交流的孩子。
为啥要说“这事听你的,你来定,还要制定规则”,因为有成年人做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而自己定其实要他们承担一个无限的选择。而有时孩子承担不了一个无限的选择,他们不敢去承担,他们担心没有能力面对不确定未来?
那如何让孩子有胜任力呢?
1、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孩子胜任力的唯一方法。多让孩子去尝试,即便是事情做得没那么成功,或是失败了,我们都不要去指责孩子。孩子获得的经验越多,他们的前额皮质就越能调节好他们的杏仁核。
2、设立边界,不左右孩子的决定。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可以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锻炼一下。
3、关注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关注他们自己的情绪。
怎么能给到孩子安全感?作者的答案是:
第一,我们更多地欣赏孩子
第二,我们自己不要惧怕未来。未来肯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坦然面对,这个家会变得更安全
第三,管好我们自己的事,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第四,学会接纳现实
作者介绍了ACT 这个心理疗法,家长们得学会接受、选择、行动,用ACT的方法来改善我们自身的生活。让孩子见到我们就觉得安心,出了什么事就会觉得很安全
五、怎么培养孩子的积极感(也就是内驱力)
第一点,满足孩子3个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作者这里的观点就是之前分享的书《内在动机》。所以,看看《内在动机》这本书,真的被很多书引用
第二点,刺激多巴胺,多巴胺让你雷厉风行。大脑里的犒赏机制是由多巴胺激发的,它能激活大脑,并使之活跃起来,当发生了非常酷的事,以及当你预感到有这样的事要发生时,多巴胺的分泌都会激增。
第三点,塑造有动力的大脑。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且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作者的观点也引用了《心流》这本书,一旦处于心流状态,大脑中某些神经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在内)的水平就会激增。而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就像大脑的强化剂,会让思路更敏捷,处理信息也更迅速。但要记住,刺激多巴胺刺激大脑的方法,能调动起某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未必管用
六、怎么把自主感带到学校、转移到学习上?
作者给的建议是:
1、让孩子多投入
连教育者本身都在说“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既缺乏好奇心,也没什么提升自我心智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帮孩子认识到,不可能每个老师都是特别棒的老师。那不管老师有没有提供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一系列策略,来管理他自己的学习。否则他就会陷入困境,明明知道自己没在学习,却很无助,更无力去改变
2、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这点我特别有感触,自从我不再对孩子要求每天弹钢琴、不再把考级作为压力,他开心我也开心了。如果将来不走音乐这条路,过级早晚有什么关系呢?想通这点后,孩子真正喜欢上了音乐,开始享受钢琴曲,然后又将对音乐的理解渗透到语言中,到现在钢琴已成为他的自信来源。
3、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当孩子对他们的学习主题有一定决定权时,就更有可能参与并完成相关的作业
4、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不要过分关注高级班课程,如果你以牺牲心理健康和睡眠为代价,让孩子参加更多的高级的课程,这对孩子一点都不好
5、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验孩子
当下在学校实行的标准化测验其实存在重大问题。许多支持这些测验的政策制定者其实是政客,而非能启发学生的教育家
6、和老师沟通,把校内的压力降下来,通过增进自主感来最大化学生的自我激励水平
七、如何锻炼大脑
如附图所示,这张图从思维上、情感上、行为上、运动上给出了建议。
《自驱型成长》之如何锻炼大脑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点:
在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人有着焦虑的双亲。
焦虑一定会引发更大的焦虑!
所以这本书看到最后,其实是在教我们,为人父母要做一个不焦虑的人,做一个“非焦虑临在”。
只有你放松下来,你才能真正地发挥实力
当你出现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到安心!
愿天底下的孩子都能拥有父母成熟的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