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开始流行FIRE生活?
发表于 ・ 资讯中心

作者: [芬] 阿努·帕塔宁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Nordic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
译者: 江琬琳
出版年: 2024-3-30
页数: 368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93921
如果你经常逛豆瓣小组就会发现,现在很流行FIRE生活方式,甚至为了区别谁才是真正的FIRE,为了让全民普遍实现FIRE,冒出了不同阶层的小组,FIRE生活、FIRE生活(穷版)、不富不穷FIRE等等,让人看到世界参差多态。

媒体关于FIRE生活的报道也很多,FIRE生活成了财富自由更浪漫的说法,好像实现FIRE就是过上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FIRE这个概念来自哪里呢?巧了,来自美国,也就是本书的主题之一。在 FIRE生活小组的介绍里就写了,FIRE(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 的缩写),这一运动兴起于美国,愿望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
不过从事FIRE生活运动或者过上了FIRE生活的人,可能大部分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项运动在美国兴起?为什么又在中国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和实践?对这一问题,我之前也是没有考虑过的,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在社会结构上的某些相似性。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毕竟现在中美是死对头,况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性质上有着根本不同,中国和美国能有什么相似性呢?
但从底层民众的体感上来看,有一点可能确实是相似的,就是社会福利兜底能力弱。对于两国底层人民来说,社保医疗养老金都比较薄弱,这就让大家不得不自做打算,为了自保提前积蓄,财富自由和FIRE生活的概念不胫而走。
之前在一次线下沙龙个活动中,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婚姻的话题,我提出说,未来婚姻制度可能会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共居制度,法国德国的实践已经指明方向,但现场就有人反驳我说,中国和欧洲国情不同,无法实施这些未来方案,我们社会保障能力太弱,结婚是对老年生活的保障。
所以,其实很多人是明白的,因为没有可以预期的未来,没有社会兜底,所以必须自己加以保障,要么是个人挣到足够能退休的钱,要么是婚姻,两个家族的结合,夫妻老婆店,抵抗风险能力最强。
就像一个人如果工作稳定,就不会太有后顾之忧,可以大手大脚花钱,如果一个人面临着极不稳定的工作,则会对未来思虑过甚,对于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婚姻是一个传统的保障制度,但现在不少人要么是喜欢过个人生活,要么是对婚姻开始失望,或者受到了结婚成本、工作不稳定的抑制,个人积累足够财富的FIRE生活成为了流行选项。
然而,FIRE生活是否真的就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呢?观察FIRE生活小组里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答案是否定的。
我发现,不少人即使过上了FIRE生活,却仍然在担忧这种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尤其是投资理财收益骤降,未来可能进入低利率甚至利率时代的预期,都为FIRE生活方式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到本书内容,我认为与FIRE生活相比,作者提出“爱的北欧理念”,更加接近于可持续的FIRE生活,但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单打独斗,而是社会保障上的。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北欧社会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关于这种制度建立在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基础上,却很少有人知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意味着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自主择业寻找工作机会,到购物消费,在商场里,在淘宝上,每个人都有无尽的选择,再到选择学校老师,选择医院医生,似乎生活就是在选择在比较,每天比较各式各样的商品,在万物皆可商品化的时代,我们作为消费者也拥有了无边的自由。
但反观北欧,在某些领域却“没有自由”,北欧人不会去考虑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用去选择哪个医院哪个医生,因为都差不多。
那么,北欧,一个如此发达的地区,却在很多方面没有自由,让人难以置信。而且,好像看起来中国人比北欧人更加自由,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就像任何社会政策一样,我们无法普遍整体地去评估自由。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来讲,情况往往不同。在选择的自由方面,对于很多因为上学就医等问题事情焦头烂额,还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的人来说,恐怕选择的自由并非是想承担的,尤其对于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家庭来说,这份自由只不过增加了被人看低的机会。
为什么北欧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区之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用为择校、选择医生而烦恼,不用为学费而发愁,不用为生病和养老而焦虑。公共服务私有化看似给了自由选择权,其实是把压力给到家长、患者。一旦没有这些压力,就可以把精力放到享受生活上。所以北欧人也不需要什么灵修、大师、心灵鸡汤之类的精神药丸。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欧人看似放弃了一部分自由,实则拥有了更多自由。
不过这里就有人要问了,难道这样不会让人懒惰吗?养懒汉是一个中国老百姓很怕的词,勤劳致富被誉为中国人的本色,以至于卷向世界,我爸就经常说,哪个地方发展不起来是因为那里的人懒。
作者很坚定地回答说,“不会”,北欧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让个人能够发展自我。
如果观察书名就会发现,后缀是个问号,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质疑,北欧虽然说看起来理念更接近社会主义,但并非是集体主义,不是要让人成为铁板一块,而是主张个人主义。
很明显的例证是,在北欧,孩子18岁之后就是独立的,不会再向父母要钱, 到了结婚后,婚姻里财务是独立的,没有所谓共同财产,但这种独立有一个前提,就是相应的成本被社会体系负担,比如上大学不仅免费,还有补贴,生育也有大量补贴。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体系的目的固然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在北欧的一个深层次的理念就是为了让人个人更加独立自主,进一步则是所谓“爱的北欧理念”,即接近亚里士多德所言,将人从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
所以北欧形成了独立又团结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很独立,但通过社会体系又互相依赖,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依赖于每个人的税收,北欧以高税收高福利闻名,但作者认为这种贡献并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换,所以相对富有的人也支持这套制度,因为多劳多得,平时交得越多,没工作时拿得也越多,作者采访了几个企业家对于高税收的看法,大多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还指出了高福利对企业发展的益处,比如员工更加稳定,更有创造力等等。
不过,我感觉在中国还是很难实施的,因为就算知道是交换,这种交换也是不对等的,富人交的总是更多,这需要全社会都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在中国,有这种意识的企业家很少,权贵们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同样,即使作者一直呼吁,但这套制度在美国也很难实施,根深蒂固的对政府的恐惧,强大的利益集团,都阻碍了全民福利制度的实施。
美国是抗拒全民福利制度,中国是形式上有,但保障很薄弱,尤其对于农民。
从一些社会心态上,也可以看出中美的不少相似性,比如书里就写到,美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相信“个人成就自身命运”,中国也是如此,对于成功者无比崇拜,认可个人奋斗的价值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中国梦和美国梦,在梦的层面上达成了一致。
还比如,美国的家长也很鸡娃,非常焦虑孩子在哪上学,也有学区房和择校,美国人为了看病也殚精竭虑,并且支付高昂费用。前者来自于打破或保有阶层的渴望,后者来自于医疗市场化。
书里写到,美国的心理自助产业异常兴盛,想到之前轰动一时的学霸猫事件和现在心理治疗师的火热,甚至星盘、烧香拜佛的兴起,中美在追求心理健康上也出奇的相似。
可以说,中国在社会财产上是公有制,一切财富理论上都是国家的,但在社会心态上却是私有制,相信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相信自由选择的力量,相信自我疗愈的能力。
这一切都关乎自由,整本实际上书是围绕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争论,美国是消极自由,只要没人管我就是自由的,尤其是政府,不要管我,全民医保?全民教育?太可怕了。北欧则是积极自由,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中国看起来像是一种混合式自由,想要拥有足够财富,想要个人自由发展,在行动和选择上不想被约束,想要有无限的选择,但是中国人又很非常依赖政府,相信全民保障制度,相信“国家又出手了”,相信公权力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最后,书里也不是全面鼓吹北欧,作为一个在北欧和美国都生活过的人,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活力多有赞许,甚至是羡慕。这么想来,中国也处于尴尬的位置,既缺乏全民福利保障,社会活力又渐渐陷入停滞,人们的焦虑只会越来越多,我想,fire生活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向往的生活方式。
EN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