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半 耳 聆
播音 | 半 耳 聆
谨以此篇,送给迷茫,又热爱生活的你
01
今天外出跑步,一群老人在有着微风的滨河广场里,跳着广场舞,都是熟悉的老歌。风轻轻地吹在脸上,看着她们娴熟的动作,借着跑步时的热量,微微出汗,感觉身体里每一个细胞被唤醒了,这种感觉真好啊!人就应该把日子活成,一场接一场的庆祝
因为我们,都是靠着自己定义的“好”日子,扶着它,一点一点往前走的。02
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一座名叫“去做”的桥,而在你踏上大桥的第一步,你已经成功50%了。03
你是不是那种,必须要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开始行动的人?你是不是那种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的人?比如求职应聘,有人因为害怕浪费机会,所以必须要等到自己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投简历。还比如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和日益逼近的目标,有人因为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必须要等到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再去处理……上述的所有这些表现,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积极拖延症”。04
这类人他们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如真正的拖延症。“准备”有时候就是一个黑洞,不管你付出多少时间精力,都不会有彻底准备好的时候。而在你一次一次的准备过程中,你付出了成本,放弃了大把的机会,还有那些本可以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增长的经验。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眼看着周围朋友,一个个早早的提交了答卷,眼看着那些本可以抓住的机会,你又会陷入无止境的后悔当中,特别痛苦。05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和梅德韦克,曾经提出过一个,很经典的“后悔的时间”模型:大概意思就是,从长期来看,一个人没做一件事的遗憾程度,远远会超过他做错这件事的遗憾。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我做错了一件事,得到的是一个结果,不管有没有挽救的可能,但起码都是确定的,而我没做一件事,得到的却是无限可能。或许自己当时本来有这个机会,有这个可能,结果却被白白浪费掉了,你的遗憾程度会远远高于前者。06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一个人的被动,或者说是拖延,归结为成一种性格。而我认为,拖延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对于某些事的特殊应对方式。07
你可以想想,如果拖延它真的是一种性格,那为啥你打游戏的时候不拖延?为啥你吃饭的时候很主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拖延”这个东西,它不是性格,是习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很难被改变,而习惯和行为模式的调整,就会容易很多。所以,如果你有类似的问题,那我今天送你3个简单有效的锦囊,可以帮你终结拖延症。08
微习惯我们之前讲过,就是说,比如你想健身,那就强迫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这很容易吧。你想要养成看书的习惯,那就要求自己,每天只读一页书。09
普瑞玛法则,它更适用于那些有强烈目标的工作,更倾向于解决你动不下去的问题。它的做法就是,你每天开始或者一个工作的开头,我们优先去做那些困难的,或者说是你最不想做的任务.因为一旦这个任务被解决掉,你就会收获强大的心理暗示,你会觉得接下来的事,我都可以迎刃而解。10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总是在寻找最好的状态,总是想做最万全的准备,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诉求是什么。比如说,有人喜欢在健身APP上打卡,但凡有哪天因为什么事没有打上卡,就好像一天不练,整个健身计划就被弄脏了一样,还有人想创业,整天都想着怎么一步做到领域第一,如果做不到,那就干脆不干。11
在一个不拖延的普通人眼里,我们看到的是距离终点1,000步,我每走一步都是成功。但是在一个“积极拖延症”的朋友眼里,他想的是我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以最优雅的姿势跑到终点,如果不能,那我就得继续准备。所以,以后每次碰到问题的时候,请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12
如果现在跟我心动的人表白被拒了,我会被全世界耻笑,然后一辈子都找不到对象吗?13
但是,在眼下这个时代,有你磨刀的功夫,可能柴都被人砍完了,甚至森林都变沙漠了。现在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万全的准备。在过去谨慎一点,思虑周全,可能确实可以帮你规避掉很多风险。但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大胆试错,快速迭代。14
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用户的需求,市场的风向,无时无刻都在变,你今天想做个手机APP,明天可能大众的需求就变成小程序了。结果你好不容易准备好了,一纸条文下令,你之前那些努力就通通白费。15
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之前的计划,不断的微调自己之前那个不切实际,或者已经跟不上变化的目标。我是半耳聆,晚安
--“半耳聆说”第 078 期--
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