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史记》?

发表于 资讯中心

《太史公自序》是汉代司马迁的文章,编为《史记》末卷。

文章概述了作者的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在其中。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序里阐述了撰写《史记》的原因及经过。

全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司马氏的世系及其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第二部分叙述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作《史记》的原由旨趣;

第三部分对《史记》中的每一篇作了非常简要的介绍。

《古文观止》节选的是第二部分,今天重点分享的也是这部分。

第二部分一共分为4层意思。

1.强调写《史记》受史官父亲影响及所托。

2.阐述孔子著《春秋》的原因,借同事壶遂之口引出自己写《史记》的原因。

3.司马迁阐述自己所作《史记》是所记的旧事,只不过整理了世代所传,并非所谓创作,而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4.介绍过了七年,司马迁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承父志及历代有成就的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所以坚持完成《史记》。

历代有成就的人遭受困苦而有所成就举例如下: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

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

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

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

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

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我对这几个例子印象很深刻,因为当初读书时老师是要求背诵。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

为什么有《史记》?

《史记》其实是司马迁相信眼前山重水复,终会柳暗花明的结果。

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在疑似无路可走之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

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犹如司马迁一样,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现实社会,我们遭遇再大的挫折,接受命运的馈赠,也承受了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统统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

我们要相信,眼前山重水复,终会柳暗花名。

人生活到头,无非就是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愿每个人无怨无悔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大作。

推荐  爱TA,如TA所是

上文  给孩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看看坚持写下去会发生什么?

作者简介:代运莲,专注阅读教学与探究的独立教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标签列表